文/攝影 宋玉澄
附框的放大照片,掛在牆上。嘴角緊閉,滿頭白髮;沒有一絲笑容,那是辛勞了一輩子的父親遺照。奇異的是照片下,又掛著一柄砍刀,砍刀斜斜地插進一把木質護套裡;應該是刀鞘的功能,保護刀,更保護人;你在其他地方,沒見過這種東西,不知其名。說是刀套,也是亂猜,還有一條繩索貫穿刀套,是繫在腰間的腰帶;一切都看著簡單,甚至是到了簡陋的地步。你想如今就是丟在路邊,也沒人會看一眼。
砍刀是父親的遺物,是父親生前每日繫在腰間,上山工作的工具。
小時,就住在半山腰上,沒有田地,常隨父親上山,那是極辛苦地差事。開路,靠它;驅蟲、打蛇,靠它;劈竹、挖筍,靠它;極辛苦地闢出了一塊空地,就播種耕地;那砍刀,就是先鋒,也像是飯碗:與山爭地討糧。日後讀書,知道披 荊 斬 棘 篳 路 藍 縷,這八個字,才曉得那正是形容父親的工作。
現在的孩子哪知啊!一開口說,當年阿公如何如何?創建一個家不易,養活一個家更難…。話沒說完,就引來「又是留聲機」的抱怨,不知聽多少遍了,耳朵都生繭了,況且時代早就變了,各各就拿著手機,走了。
時代,或許真變了,變的子女都不聽話了;變的以為生活就是打打工,就可以度日了;變的不結婚,結了婚,也不生子;彷彿真的變了。但你知道某些道理,一定不會變;像父親的砍刀,鈍了再磨,磨了又鈍,周而復始,勤勞節儉;不像肉體,鈍了就壞了,就走了,就消失了。就如你堅持要把砍刀,當作一把傳家之刀一般,掛在父親的遺像下,像父親在世的樣子。當然,更重要的是你希望孩子們能看到事物的背後意義,而不是表面。孩子們,會懂嗎?依稀記得,自己也是多年的多年後,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