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石紫
我愛看黑白老照片,彷彿它的故事更多。半世紀前的照片雖多已泛黃,在我看來更溫暖有味,因為它讓童年更文學,反映更多生活原貌。世間生活,人人不都追求幸福?
我們有個阿姨從小便被喚叫「新娘姨」,如今姨已年逾八十大家仍不改口。母親與新娘姨都擅裁剪,倆人至今仍愛聊做衫服女紅美學,姐妹情深。
小時候常隨媽媽到北埔外婆家,那是帶有雕樑畫棟的江夏堂三合院。記得大人說不多久將有新郎新娘可看,我們便始終盼望了……
大人開始拿著老年曆聊「庚帖」、「八字」、「過定」等民間婚俗之事,他們用日曆不用月曆,讓人感覺那樣「日子」更大把好用,不像月曆空洞遙遠;民國五十年代的新娘,聽說也有鳳冠霞帔坐花轎的,但我們的「新娘姨」將穿白紗,走出父母的「家」去竹東經營自己的「巢」。世間生活,人人不都追求幸福?
上午,記得禮車還沒來,小鬼頭們總偷偷靠近新娘去討喜;坐在東廂房的她始終垂低著頭,小心翼翼,與她做衫時的表情很像,既安份也富足,多了份孤注一擲的美麗,黑白照片多張猶見眾人圍攏「新娘姨」。
新郎來了,與新娘同在主廳中堂拜別祖上與父母。鑼鼓、嗩吶都昂揚,更多人圍護著輕手躡腳的「新娘姨」,她每一步都婷婷裊裊,每一屨都步步蓮花,小孩們時遠時近,時鬧時靜,「新娘姨」在簇擁中始終默默無語,自我深情。牽新娘的人協助穿高跟鞋的她走出三合院,小心走下坡路,小心坐上禮車。禮車走了,新娘沒了,我們還在院子裡玩,鬧了一陣,盡了興,也隨媽媽回家了。
在那樣的年代、那樣的環境,我們社會有無數「新娘姨」,做了新娘後認真,但也認命地過了自己的一生。人生,就是邊走邊悟;千山萬水,且行且惜。舊社會的老故事迷人,許多只是假相但比真象更真實,我們也就這樣那樣慢慢長大了。
外公外婆北埔的三合院早就破敗無存,多少次夢裡看見婚禮,有「新娘姨」的,有客家老鄉的,也有自己的;這一明一滅之間,往事逐漸模糊了,遺忘了,我已近花甲;三思兩想,還是愛聽老人講。
「新娘姨」已是耆耄老人,仍愛拿針線做衣裳。其實人生很多不一定會重來機會的,像做新娘子,像荒煙漫漫的三合院,早在三十年前中影就收購拉走老宅許多有價物了。
今天調色佈畫,並構圖完成一幅「並蒂蓮」,呼應童年的「新娘姨」還有那一場婚禮。下次回娘家,還想陪母親去看我們的「新娘姨」。世間生活,人人追求的,不都是一份有所歸屬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