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種自採 鄭美淑開創藍染天空

 曾經被譽為台灣「藍金作物」的山藍、木藍(大菁、小菁)植物,是先民篳路藍縷開拓時期的經濟作物,因工業化和合成染料興起,讓傳統的製靛藍染產業,中斷半世紀;職人鄭美淑和老公卓銘榜將工藝當產業經營,甚至自己種植、採藍、染布和發展商品並加以推廣,胼手胝足,開創屬於自我的藍染天空。
根據學者研究,「藍」的歷史很早就出現,而先人發展的生活技術,可說是文明發展史。藍的品種雖多,然隨著漢人移台,帶進卻不多,以山藍和木藍為主,後受合成染色影響,一度沒落,幸好在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投入技術和研究,逐漸復原,並展現「台灣藍」的多元風貌。
藍色染出的色彩,在漢字系統中,包括青、藍、紺等,近年來更發展出「台灣藍」,強調追求自然環保、手感創作,主要是台灣相當適合藍草作物環境條件,加上人才培訓,結合設計、行銷,讓台灣藍文化產業能擁有更多元面貌。
台南後壁菁寮近年來成為知名的觀光小鎮,但你知道名字的由來,乃是當年因製作藍靛聞名而來嗎?想要復育藍染,最重要的是從植物開始,鄭美淑並改良浸葉打藍的自動化設施,而除傳統陶製大缸,水泥所砌的大池藍染設備,她並訂製循環式的單槽染液的壓染設備,從闢園栽植、製造藍靛染料、辦理體驗活動、培植人才、開發設計與生產各種藍染產品、至各國推廣交流、設置門市行銷等,被笑說,「一入藍門深入海」。
卓也藍染從苗栗如今也入主藍晒圖文創園區,並打造複合式的體驗場域,結合天然染色商品展售、藍染體驗課程、輕飲咖啡館等,歡迎所有人一起來「又見一抹藍」。
(記者林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