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相如/六甲報導
牡蠣養殖造就了南台灣沿海就業與經濟發展,但廢棄蚵殼的後續處理讓人頭痛!工研院為了增加蚵殼的附加價值,近來與業者攜手讓廢棄蚵殼華麗變身,成為環保染料,造就了美麗的蚵藍染方巾、實用的蚵殼循環器皿,打造了蚵的循環經濟美學。
工研院智慧微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朱俊勳表示,這幾年台灣民眾對循環經濟的重視與執行力都有顯著提升,而工研院也將循環經濟設定為「永續環境」應用領域下的技術發展重點之一。南部是台灣最重要的牡蠣養殖地,年產量超過兩萬噸,為了讓廢棄蚵殼重獲新生,發現可從數量龐大的蚵殼中提煉出碳酸鈣,不僅可用於建築、紡織、包材等產業,還可用在藥錠中常見的賦形劑,化身醫療級原料。
在工研院鏈結下,規劃將視覺辨識系統導入牡蠣原料場域,未來用人工智慧更有效率的挑選牡蠣,且為緩解廢殼閒置等循環再生高值化產業問題,也串接蚵殼高值循環的創新再生,再製成為環保藍染染料。
工研院合作廠商之一,也是南方設計工作室負責人江玉婷表示,由於牡蠣殼粉八成是天然碳酸鈣,若能以廢棄蚵殼磨成碳酸鈣粉取代,將能開發出循環再生的環保染料,手工染製出一件件對環境更為友善的蚵藍染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