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文化部次長李連權表示,一個國家沒有記憶,就沒有文化,國家文化記憶庫特別選在台灣文化日正式上線,希望承襲台灣文化協會的精神,傳承台灣文化生命力。
文化部於前瞻基礎建設數位建設計畫,提出國家文化記憶庫及數位加值應用計畫。
李連權表示,一個國家沒有記憶,就沒有文化,文化記憶是國家記憶最重要的部分,台灣的國家文化記憶庫就是記憶台灣文化的DNA,是台灣的文化銀行。國家文化記憶庫特別選在台灣文化日正式上線,希望承襲台灣文化協會的精神,傳承台灣文化生命力。
李連權說明,國家文化記憶庫具有四大特色,是台灣最豐富的台灣文史資料庫;最容易親近的資料庫,在創用CC的制度下可以流通使用;是活的資料庫,藉由全民共筆共寫,一個人的記憶匯整起來就是國家的記憶;未來結合影視音及各種內容產業,成為有產值的資料庫。
國家文化記憶庫以數位深耕台灣文化DNA、公私協力建構在地知識、帶動國家文化的自省與反省、形塑國家情感認同及推動國家文化素材之轉化應用與創新加值五大目標,整合、汲取過往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的資料與經驗,逐步推動博物館所典藏內容優化與開放利用,同時建置讓民眾得以自主參與、共同協作的系統平台與社群互動機制,成為民眾容易親近理解且有共鳴感的原生文化資產。
文化部自一0六年九月起,整合二十二個縣市政府、一百一十七個民間單位、十八個中央跨部會及十二個文化部部屬博物館,共同協力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及數位加值應用計畫」,「國家文化記憶庫」入口網站有五種特色亮點,是與時間拔河的記憶工程,珍藏台灣大時代下常民生活群像,以常民故事為本,無論是國寶級匠師技藝紀錄、文學巨擘的手稿、台灣前輩藝術家生平創作,抑或是眷村、漁村中市井小民的生活日常,皆收錄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