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回應社會的需要
1960年代初期,台灣剛擺脫戰爭,休養生息。美籍的甘惠忠神父於此時奉派來台,懷著服務人群的天主大愛,走入苗栗泰安山區,希望能幫助窮人,卻看到許多家庭因家中的遲緩兒,背負著不能言說的傷痛。對此,甘神父並不陌生;神父的二妹在出生後確診為唐氏症,當時美國特殊教育也才在發展。妹妹六歲時,想到公立小學申請就讀啟智班,前頭卻有三百多位遲緩兒等待入學。妹妹的狀況、媽媽的心痛,重新在台灣的許多家庭裡上演,特殊孩子的父母往往因自責和絕望而自絕於外界,甚至打算放棄孩子的生命。

財團法人天主教伯利恆社會福利基金會以甘神父服務臺灣弱勢孩子教育的理念,主要從事推展社會福利工作、早期療育服務系統及學前教育。藉由基金會所附設慈母非營利幼兒園、兒童發展中心、承辦政府委託方案-台南市兒童早期發展服務管理中心(溪北區)及早療社區據點(東山及將軍)方案計畫。來落實0-6歲早期療育社區化並推動融合教育的工作。

學甲,正是台灣名人吳修齊的故鄉。這位曾被媒體譽為「企業界奇蹟的創造者」,為人忠厚,樂善好施,福慧兼備的長者,也是統一企業董事長、台南幫的大老。甘神父服務臺灣弱勢孩子的價值受到吳修齊紀念雙親文教公益基金會陳宏田執行長及楊明井等董事的支持,推動台灣公益社會正為基金會創辦的目的與核心價值,於是基金會便開始以實際的力量支持甘神父服務的工作。

經基金會董事會的認同自104年開始針對伯利恆服務的需要,進行經費的補助,基金會深入了解伯利恆經營的困境及所服務的對象、機構每年的計劃與實際的需要,希望藉由計畫性的補助來幫助伯利恆有能力執行甘神父所要做的事。持續用這些經費的挹注來彌補城鄉資源的差異,讓弱勢孩子的家庭也能有同樣的機會。和甘惠忠神父服務台灣社會一樣,並實踐吳修齊紀念雙親文教公益基金會創辦人在事業有成之後,回饋鄉里、造福社會公益的精神!

一位在學甲出生、一位在學甲延續為臺灣弱勢孩子服務的外籍神父,它們終其一生義無反顧的理念是相同的,都是為臺灣美好的未來。關於慢飛天使甘神父是永遠的父親、而在事業有成之後,感念父母並造福社會鄉梓的是基金會創辦人吳修齊先生。

一、擴大早期療育服務範圍與提升早期療育成效。
(一)使家長了解早期介入的重要性,對幼兒發展與照護有更深的認識與了解,使「家庭」能在早期療育中發揮功能。
(二)透過基金會專案計劃補助,除了使服務對象受益外,更藉由新建築的完成順利延續空間之使用,使新建築能順利教學及各項活動之進行。讓財團法人吳修齊紀念雙親文教公益基金會服務弱勢及社會關懷之宗旨結合。
二、學前融合教育
(一)發展遲緩的幼兒藉由融合教育,能有多元刺激的學習環境。
(二)藉由融合環境,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包容力、同理心,從生命經驗學習到關懷與理解,使這些自然而然成為的生活一部分。

(一)陪伴與支持家長及幼兒,落實家庭教育!因為家庭為教育的根本!
(二)培養專業教育人員、落實愛的教育,是融合教育的特殊場地。成為南部推動融合教育的推廣基地,辦理融合教育師資培訓課程、相關講座,成為政府與民間的橋梁,傳遞融合教育理念及療育場域的示範。

(一)結合當地社區資源辦理活動,提供適切服務及推廣早療服務的認識。
(二)與當地資源合作,建立長期固定地點提供據點早療服務。
(三)提供一近便、親近的服務資源,提供一個和市區一樣進步的教育場域,造福資源明顯缺乏的大北門地區。

(一)專案計劃的執行除了使服務對象受益外,更藉由活動的方式主動關心社區家庭成員,並願互動走進社區,營造未來老幼共學及在地服務的基礎。
(二)實踐補助單位-財團法人吳修齊紀念雙親文教公益基金會愛鄉人親、土親的關懷。

(一)伯利恆所在地屬臺南溪北的學甲地區也是基金會創辦人出生地,位處地理環境偏遠及社會一般資源較少關心的地區。然推動早期療育的理念與行動,也因本計劃之支持更加積極、有效。
(二)我們相信「在每個人心中,那股良善、正向的力量」,會引領我們。如同基金會秉持吳修齊董事長的精神,持續不段地關心並服務這個社會。讓「濟貧扶弱」成為臺灣社會的美德。

(四)伯利恆所在地屬臺南溪北的學甲地區,更是基金會創辦人出生地,位處地理環境偏遠及社會一般資源較少關心的地區。然推動早期療育的行動與熱力,如同基金會創辦人吳修齊董事長的精神,持續服務社會並且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