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琉球肚仔坪潮間帶成海膽荒礁 縣府與中山大學同研議解決方案

小琉球肚仔坪潮間帶已成為「海膽荒礁」,屏東縣政府正與中山大學團隊共同研議解決方案中。 (中山大學團隊提供)

記者鄭伯勝/屏東報導

小琉球肚仔坪潮間帶原具有豐富的海洋底棲生物多樣性及獨特的海草床與珊瑚礁景觀,但已嚴重退化到剩數量龐大的海膽和滿佈坑洞的裸露礁石現況,令屏東縣政府及保育人士擔憂。

屏東縣政府透過中山大學團隊在兼顧當地觀光利益前提下,提出改善建議,包括限制同一時間進入潮間帶的人數、劃設核心保育區以復育生物、規劃生態導覽路線以限縮踩踏範圍、加強宣導並限制採捕海膽主要天敵等,未來屏東縣政府將逐步規劃及推動這些改善建議。

另外中山大學團隊也建議參考國外經驗,進行海膽移除改善「海膽荒礁」的試驗研究,以獲得具最大改善效果的移除作法之依據。

肚仔坪潮間帶原是導覽員帶領遊客認識潮間帶生物的熱門解說地點,過去曾考慮不開放、而以作為當地底棲生物種源庫的方式進行管理,為此屏東縣政府採納居民意見並透過海洋委員會補助,於去年委託中山大學研究團隊進行生態調查。但調查結果卻顯示,和五年前資料相比,肚仔坪不僅生物個體密度減少達八成,物種豐富度也下降超過八成,部分生物逐漸消失,生態環境也改變,急需研議解決方案。

中山大學團隊指出,一旦海膽族群成長失控,原本豐富多樣的棲地就會因高密度海膽的啃食而改變,依存在其中的海洋生物也會隨之消失,最後只剩礁岩及海膽,不再具有之前的高生產力及豐富生物多樣性,這種狀態科學界稱為「海膽荒礁」,若再不處理,很可能會演變成毫無生氣的冰冷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