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縣擁有二處國家級重要濕地,一處為花蓮溪出海口的「花蓮溪口重要濕地」,另一處為光復馬太鞍部落領域內的「馬太鞍重要濕地」,兩處濕地各有不同風貌,肩負著在地重要的生態系服務功能。花蓮縣政府昨日表示,為了讓民眾親近並更加了解重要濕地的重要,縣府建設處在去年進行了一系列講座及濕地小旅行,超過百位民眾熱情參與。
其中花蓮溪口小旅行共計二場次,溪口是洄游魚類連結陸地與海洋的重要臍帶,在講師的帶領下,參與民眾同時看到來自海岸山脈的火成岩與中央山脈的變質岩,演譯了歐亞與菲律賓海板塊相互角力的結果。在河海交會處黑尾鷗、小白鷺、岩鷺等盡情的享受來自海洋的魚苗。
花蓮縣政府也邀請臺灣大學漁科所所長兼台灣區鰻魚發展基金會董事韓玉山教授,向民眾分享鰻魚研究中的點滴與鰻苗捕撈的歷史數據與走向,帶給參與的民眾滿滿知識。
另外,馬太鞍濕地辦理臺灣火刺木復育工作坊,由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執行長蔡智豪及講師陳欣一分享由棲地與生物多樣性考量生態植栽。
臺灣火刺木的復育首在找到原生母株,先以扦插方式擴大族群量,取得足夠數量後採果播種發芽;臺灣火刺木阿美族名Alemet也是馬太鞍部落最年輕的年齡階層名,串連生態與文化的復育。
而馬太鞍濕地「找回記憶中的魚工作坊」,為復育本土魚類生態而建立良好的環境,如棲息的水生植物與基本的水質與不同的水深,讓食物鏈可以自主滿足所有的物種。
縣府建設處表示,花蓮的好及美景之外還有豐富生態與原民文化,濕地更是人與自然合一的場域。結合這樣的優勢與特色,加上推動自然小旅行及復育原生種,花蓮專屬的「慢、精品」也將在國家級重要濕地慢慢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