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住民日益增多,新住民彼此間或與國人之間難免會有意見衝突的時候,來自越南的新住民蘇虹鮮,擔任仁德區調解委員一年多以來,常能設身處地為雙方著想,頗能收到調解效果,她認為,很多事都是當事人一時想不開,若能以同理心居中協調,通常較容易獲得認同並解決問題。
為加強促進多元族群融合,台南市各區調解委員會前年首度出現兩名「新住民」調解委員,參與調解不限地區,只要有區公所提出需求,他們就視情況前往支援。蘇虹鮮是兩名新住民調解委員之一, 在台灣居住十八年,說得一口流俐的國台語,除了擔任調解委員,目前也是仁德區德南和仁德國小越南語老師、內政部移民署台南第二中心越語通譯人員,還是市府觀旅局旅遊服務科旅服人員,在台南機場為來台南的旅客服務,讓旅客更快了解台灣的風土民情。
蘇虹鮮十八歲嫁到台灣,育有三名小孩,來台後為快速融入家庭生活,苦學國台語,而且能不固守家庭,在老公支持下熱心參與地方事務,獲有不少獎項,並獲聘擔任調解委員,不同角色扮演,讓她在台灣的生活多彩多姿。
蘇虹鮮一年餘的調解生涯,主要以車禍案件居多,除了藉由語言之便協助越籍移工調解車禍等案件,也會和其他調解委員一起調解民眾糾紛,因國台語流俐,調解過程無障礙。
蘇虹鮮認為,調解糾紛就是要想辦法勸導雙方各退一步,才有和解機會,因此她常會以自身或朋友的經驗為借鏡,勸導雙方不要太堅持,因是以第三者的身分協調,雙方較不好意思發脾氣,通常會以好結局收場,不過有一次參加調解的雙方意見一直不合,由場內鬧到場外,甚至發生肢體衝突,甚至鬧到派出所,還要找她作證,倒是讓她印象深刻。
(記者林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