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市「斷層尋蹤二十載─太平地區車籠埔斷層野外紀錄」專書

黃豊昌二十年來觀察九二一地震的變遷,並撰寫專書。  (記者黃俊昇攝)

記者黃俊昇/台中報導

台中市建平國小退休老師黃豊昌,在九二一大地震後,背起相機走遍太平車籠埔斷層,二十年來持續觀察紀錄震災的變遷,拍攝兩萬張相片,一共寫下十萬的文字紀錄,近來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博士鍾令和共同撰寫「斷層尋蹤二十載─太平地區車籠埔斷層野外紀錄」專書,希望為九二一震災提供另一種不同的思維。

黃豊昌二十年來觀察了車籠埔斷層沿線五、六十處地段,逐年在同一地點拍照紀錄當地的災情、變遷及復原情形,包括倒塌住屋、抬升道路、毀損橋樑堤防、廢棄寺廟,遭剃頭的山壁以及墓園等地震浩劫等,持續追蹤斷層帶的地形變化,並發現頭汴坑溪中的桃芝斷層、大潭仔的傳奇、造山牆上的斷層蹤影及兩棟不倒屋等軼聞。

他由於年齡稍長,已停止觀察,並將全部資料捐給科博館,科博館地質學博士鍾令和針對黃豊昌的觀察及疑點,分別引用文獻資料及科學數據進行註解,並列舉地震相關知識後,由科博館協助出刊專書。

科博館長孫維新表示,這本書融合了人文和科學兩種角度,文史是黃老師用相機和心靈紀錄當地人文和地質環境的變遷,鍾博士則從地質科學的角度出發,剖析說明黃老師影像紀錄的科學意涵,兩者相輔相成,也希望民眾能在一次次的浩劫和重生之間,學習自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