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中橫公路五月九日屆滿開通六十一週年,公路東端入口處的東西橫貫公路牌樓,堪稱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的重要地標,於民國九十四年被列為花蓮縣的歷史建築。常有人問牌樓上的「東西橫貫公路」六個字,以及中橫公路沿線多處未落款的碑刻題匾究竟是出自何人手書?又碑刻上落款的人究竟是什麼來歷?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有鑒於中橫公路沿線碑刻深具時代的人文歷史及獨特的文化藝術價值,但相關資料一直付之闕如,頗有遺珠之憾。因此於去年適逢中橫公路開通六十週年,委請書法大師杜忠誥、蕭世瓊教授等師生組成的研究團隊執行中橫公路東段碑刻調查研究計畫。
該計畫調查發現,中橫公路東段沿線計有碑二十三處、摩崖十八處、題匾二十七處、楹聯七處,其中就書體來說,楷書最多計有三十四處、其次是隸書二十二處,篆書則僅見於長春祠步道鐘樓中的舊銅鐘,另有數處屬行書、草書。
中橫公路東段沿線碑刻因歷史背景關係,撰文者或書寫者皆為當時名重社稷的人士或為政府要員如黃國書、莫德惠、謝冠生,或為要員的文膽如劉孝推,或軍功顯赫如黃杰,或為開國元老如于右任,或為書畫名家如彭醇士、高逸鴻、梁寒操、丁念先、丁翼等人。
特別值得一提的,中橫沿線碑刻集結當時著名書法家如素有草聖之稱的于右任、素有「隸聖」之稱的丁念先、集詩書畫三絕於一身的彭醇士、擅於晚明倪體的臺靜農等人,也幾乎集結了中橫公路開通前後時期的五院院長題字。
經調查發現,東西橫貫公路牌樓上「東西橫貫公路」六個字係出自台灣當代重要書家之一的王壯為手書,當年他任陳誠副總統的機要秘書及代筆工作。其次中橫沿線留下最多的是時任總統府資政、擅長隸書的趙恆惕,計有九處,如「魯閣長春」摩崖及慈母亭、岳王亭、孟母亭三處碑記,以及志清亭、慈母亭、岳王亭匾額等。而「蘭亭」則是由曾任國大代表的張默君女士手書,她是現代女權運動先驅者,也是中橫公路沿線碑刻唯一由女性書家題字。
歷經六十年歲月風霜,盤點中橫公路沿線的碑刻,已有三處因自然災害或消失或損毀,如靳珩橋附近的「靳橋流芳」已消失匿跡,其次是相傳一代畫壇宗師張大千所留下的「鑑臺」,以及殘存於立霧溪畔的「溪畔水壩建壩誌文殘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