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閱讀>上癮怎麼辦?《渴求的心靈》

■蘇惠昭

第一次發現自己臉書上癮,是在某天半夜醒來時。
半夜忽然驚醒,幾乎沒有半秒遲疑,我抓起擺在床邊充電的手機,檢查白天po的照片有多少朋友回應,順便看看有無新的訊息進來。亞馬遜大火、石虎路殺、郭柯王三結義,這些都是我半夜滑臉書接收到的資訊。我很不想承認自己上癮,畢竟我從不自拍,也不會把個人生活暴露在臉書以討拍,尋求讚聲,我僅僅是上傳我拍的照片,野花和野鳥,但臉書確實成為我認真拍照的動力之一,我渴望分享,被讚美(「哇,拍得真美!」),也不想錯過同好的作品,於是加入N個相關社團,這些社團的存在,最大功能是挑起「為什麼誰誰誰可以拍到這個或那個?」之類的問號,於是你陷入焦躁、緊迫感上升,永遠在比較與不滿足,時而氣餒時而興奮,就算夜深人靜,大腦依然很不平靜,很疲勞。
除此之外,我也會偶發性的追劇,因為記取曾經熬夜看韓劇導致帶狀泡疹的教訓,我變得格外謹慎,規定自己一不能一劇接著一劇,而且一天只能看三集,其實這也是自欺欺人,16集的「羅曼史識別冊附錄」我根本是三天就完食。
我到底怎麼了?或者說,手機以及串流平台為何讓我變成了一個不同於從前的我?看起來更豐足,卻更時常感到飢餓;自以為很快樂,但沮喪的時候也更多。最麻煩的是,紙本閱讀的時間被掠奪了。
《渴求的心靈》回答了問題,也提出解方。
作者賈德森布魯爾是一位專研成癮性精神醫學的精神科醫師,並致力於以正念靜觀訓練協助成癮患者。不只是手機,韓劇,生而為人,他說幾乎任何事情都可能成癮,菸、酒、毒品當然很容易理解,但「思考上癮」、「分心上癮」、「為愛上癮」、「自我上癮」,對我來說就很奇妙了。
覺得任何事情和自己都有關係,或者以為全世界都在看著自己,這是一種癮;凡事分析、思考、銓釋,這也是一種癮,這兩種癮都馬上讓我聯想起某些人。為何會成癮?賈德森認為主要是因為個體受到某種刺激之後,所因應的行為,產生了某種獎勵作用--以我來說,就是臉書上的讚和回應,受到獎勵會刺激我的大腦分泌多巴胺。
撇開大腦結構這種太專業的知識不談,一個簡單的結論是,我們的心靈被渴求,以及大大小小各種不同綁架人生的癮頭所形塑,形成慣性反應;我們也被制約成,當大腦中的多巴胺濃度提高時所產生的感覺就叫做快樂,多巴胺是一種大腦的酬償物質,但是往促進多巴胺分泌的獎勵前進,賈德森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幸福」,我似乎可以理解,因為不斷的追求獎勵,我已經不再是那個過去完滿知足,和諧平靜的我。我被綁架了。
至少我覺察到這樣的身心狀態,至於能不能夠透過正念療法,跳脫大腦制約與人類本性的掌控,踏出戒除手機的第一步,我願努力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