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簡介
曾進忠先生,目前擔任本會監事,收藏主要為紫砂壺瓷器等。為人謙和熱心助人。
紫砂壺始於宋,起於明,盛於清,至民初更是風起雲湧,才有顧景舟、蔣蓉、潘持平、徐漢堂等作為代表性的人物。然而在七十年代中國政府開始培育第二代作為有序的傳承與創新。不僅在紫砂壺方面的推崇,更在紫砂其它用品的製作大力的研發,對日常生活藝術品味的提升功不可沒。
宜興紫砂是實用品、又是藝術品、意識精神的,是用與完整的結合,更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紫砂陶藝為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燦亮明珠。宜興~是中國的陶都,由於紫砂肌理細膩,性能特殊,色澤典雅,經過藝人精心製作,就成為既實用又具有藝術性的工藝品,自明以降,有不少文人雅士或在壺上題字作畫,或直接參與設計,使之身價百倍,因此成為品茶者及收藏家競相索購之真品。宜興紫砂主要具有三大特點(一)獨特的材質(二)獨特的成型工藝(三)獨特的文化內涵,集三者於一體,使其充滿東方藝術魅力,獨具濃郁的民族風韻。
紫砂壺的根源
紫砂壺的發源地是有中國陶都之稱的宜興,古稱陽羨,也稱江南的魚米之鄉,它位於太湖西岸,自古以農業發達和農業文化及製陶技藝聞名,前後以青瓷特色為宜興窯(南窯),以月白、天青彩釉特色稱(歐窯),以紫砂器為主的(蜀山窯)在此產生,發展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民族、民間的文化遺產。
據考古報告宜興早在新石器時代,已開始燒製日用陶器品,在商周時當地已能產製精美的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在魏晉南北朝期間,宜興已成為中國南方主要的青瓷產區。承接這種優秀的陶瓷製造傳統,宜興陶人開始澄煉陶土,燒製紫砂器,而在宋代的紫砂茶具已嶄露頭角,到明朝宜興陶匠將紫砂器,由一般日用陶的地位提升為藝術成分極高的產品,其中的紫砂壺更風靡於世,然則宜興陶匠何以專注發展壺藝術成就呢?原因除了當地所產生的陶土,質地細膩柔韌,可塑性高,特別適合捏塑精巧的茶壺外,宜興的產茶歷史亦是促成壺藝發展的主要因素。
元明時期是紫砂陶藝文化的第一快速發展高潮期,其特點是生產規模大、產量多、品種豐富、燒製技術精緻完善,這一時期的紫砂壺普及,發展到茶藝昇華到修身養性、淡雅處世的崇高境界。
紫砂壺的崛起
紫砂壺能提昇到壺藝和文化雙重的進化,自商周兩進南北朝起源到宋代已基本成形確立,經過明清兩代快術發展,紫砂壺開始進入現代,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壺藝和文化更進入黃金的發展期,從量與質得到全面的提升和發展,把紫砂壺藝和文化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紫砂泥主要產於宜興丁山鎮,黃龍山的黃岩石下方,主要的土胎分為紫泥、紅泥、本山綠泥三種,而綠泥很難燒成,數量又不多,大多用在化妝土及一些小品,也可以混和泥料配比而燒成多種色彩,而紅泥剛開始也是如此,到後來煉泥又有多重的精進,才有朱泥、天青泥的相關產品,至於紫砂泥的胚胎具有獨特的雙氣孔結構,實用性、質賞性俱佳,收縮率小,燒成溫度比一般高,吸水性也強,保味功能佳,泡茶不失原味,不易霉餿變質,有益於人體健康,泡久了若不加茶葉只注入沸水也有茶香味,尤其保溫性久,傳熱緩慢,提攜使用不炙手,用之越久,其色澤越陳,越發晶光,氣韵溫雅,豐富多變,而紫砂泥料全世界唯宜興獨有,因此紫砂壺受到玩家、收藏家愛不釋手,而是為藝術上無價的珍品,其道理在此矣。
如何選紫砂壺
紫砂壺是一種泡茶的器具,他的土胎具有大自然純樸素淨的特色,而大師製壺的技藝更展現高超的技巧及個人的涵養,於是紫砂壺從壺藝實用的過程,提升到層次更高的玩賞及收藏層面,所以想要一把好壺,必須先了解以下的基本要件,如壺泥、壺色、壺型、壺款、壺章、題名、繪畫、書法、雕塑、篆刻諸藝來選擇,這是一種有形的,但無形的也要注意到(一)神韻(二)型態(三)意趣(四)文心(五)適用等要件。
當然紫砂壺的造型和藝術的水平、工藝水平都有關,要做到造型完美、功力紮實、裝飾得體。綜觀紫砂壺的造型有輕透飄逸的、有古樸敦厚的、有粗獷、簡樸的、有輕快明朗的、有大氣高雅的等等,而一把好壺也要注意它的功能:(一)容量要適當,一般人以4人內泡茶為基準,容量約在250-300毫升,稱一手壺較適宜。(二)口蓋要嚴密,泡茶不溢出,保持茶味。(三)出水流暢,不流口涎,使用方便,端拿省力。(四)高矮得當,不同茶種可選不同壺品,一般高壺泡綠茶、高山茶,矮壺泡紅茶、老茶,賞識不同的風味和樂趣也。
結論
宜興紫砂的價值,曾有一句諺語「世上珠玉安足取,不敵宜興一把泥」,大大顯出紫砂的高貴,其實紫砂並非一般泥土,他是一種特殊的礦石,其礦內含有:鋁、鐵、鎂、鉀等多元物質!所以可接受1000度以上的窯燒,紫砂泥不但可以治壺,其他產品如:杯、盤、碗碟、人物、石景、瓜果、文房等,除了能美化人們的生活環境,更能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所以不管陳列或擺設都會充滿純樸、素淨、高雅的特色。
紫砂壺的養壺須知
紫砂壺不僅是泡茶的容器,也是一種有生命的藝術品,於泡茶人文中不可或缺,在泡茶、養壺過程裡更是增添生活情趣的橋樑。泡茶雖已蔚為世界風潮,方法亦有所不同,但養壺卻是我們台灣發揚且獨有的特殊文化。
很多人不知如何培養及領悟養壺的技巧和心得,因此本人與壺友及前輩共同研討心得和技巧,歸納10點項目與養壺愛好者共同分享、共樂。
溫壺:因台灣屬於海島型的氣候,冷熱溫差很大,尤其秋冬交接忽冷忽熱,因此泡茶實需先溫壺,也就是先把開水淋在壺品的表面,使其膨脹係數能夠擴張,避免壺一遇到開水即破裂的情形。
清洗:用天然植物無毒之洗碗精、牙膏刷拭,去除內外汙垢。
去雜質:將清洗乾淨的壺品浸泡在清水中7-10天,使其土質鬆軟,才能使清洗後的殘餘物及高溫燃燒未盡的雜質排出,還原潔淨土質。
去土味:曾有壺友將茶葉跟壺品一起共煮,雖也是一種去土味的方法,但恐造成壺品撞擊破損,其實新壺只要用普通茶葉泡1-2回,每回浸泡12小時不要喝倒掉即可,土味也會消除的。
攝茶油:將茶葉放入壺內後,第一次開水只注入1/2即可,之後稍微搖晃約10秒鐘再倒出,此茶湯即是養壺之茶油。
養壺身:在沖泡時以養壺筆沾第一次倒出之茶湯拭抹壺身,同時將殘留在壺面的水分拭乾,每泡茶可抹5-6次。
保潔淨;泡茶完畢先以熱水沖洗壺的表面,使其壺面之殘留茶油沖洗乾淨,以免往後養壺時造成不均衡的情形,然後在把壺內茶葉掏出,內外用冷水沖洗以保壺內外的乾淨。
風乾:沖洗後把壺倒置於茶巾上,可以排出壺內剩餘之水分,才不會使壺身內有異味,然後置於空氣流通之處,風乾即可。
擦拭法:當壺品乾燥時,若壺面是光滑的,用乾淨的茶巾擦拭即可,若有凹凸、稜角或溝槽就需用硬毛牙刷輕刷,才會更乾淨、亮麗。
註解:至於要倒置存放,是因要使其壺身內吸收的茶油能夠自然倒流,才能使壺身更為均衡、亮麗。
台南市文物協會成立至今已歷35年,在歷任理事長及全體會員的努力下,對文化的傳遞及發揚不遺餘力,也歡迎對中華古文物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加入,加入方式請洽本會蔡秘書098278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