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疫期少人為干擾 海洋生態修復
記者楊耀華∕基隆報導
海科館在疫情三級警戒期間不開放一般水域活動,經由實際觀察與研究,發現潮境海灣的生物無論復育或成長與活動狀態,因為減少人為的干擾,水下珊瑚白化與損傷現象多自動修復。
海科館表示,五月十九日至七月二十六日三級警戒期間配合防疫封閉潮境下水口,每天只容許公務潛水十人為上限,經整理封閉期間研究人員觀察保護區生物狀況,水下珊瑚去年白化現象已經恢復,一些被踢壞的珊瑚也多自動修復。
海科館說明,人類潛水活動的低頻聲音與海洋生物溝通用的低頻聲音重疊,也可能造成海洋生物彼此對話的干擾與不利。根據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海洋生態聲學與資訊實驗室研究比較去年與今年端午節水下的聲景,去年水域活動呈現高峰現象,水下低頻聲(噪音)強大;今年因禁止水域活動,水下低頻聲就相對較少,也讓海底生物的溝通與交流有更多機會。
海大海生所環境生理學實驗室也發現,非定棲魚群(烏尾冬、三線雞魚)在保育區的停留時間變長,群體移動速度變慢,因少了人為干擾更自在。而以研究為主的攝影團隊也經由拍攝發現,除了許多魚種對人比以前沒有戒心外,同一潛次可發現更多樣的生物,顯現生物多樣性在防疫期間出現更高群聚悠游與更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