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研究有成 海大成功復育紅嬌鳳凰螺

紅嬌鳳凰螺準備進食時會將眼睛從外殼下方缺口伸出,看起來很像在偷窺,十分逗趣。(海洋大學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新北市府漁管處與台灣海洋大學攜手新開發東北角海域原生種「紅嬌鳳凰螺」的人工繁養殖技術,由於國內外目前尚未有繁殖成功的文獻,開發團隊歷經二年的持續研究,及東北角在地漁民協力在海岸邊尋找紅嬌鳳凰螺種貝,終於掌握紅嬌鳳凰螺產卵與幼苗培育的繁養殖條件,突破繁養殖的技術並無不當首次完成小批量試驗。

紅嬌鳳凰螺有鮮豔的外殼,常被作為工藝品。 (海洋大學提供)

新北市府漁管處表示,東北角海域位於黑潮及大陸沿岸流兩大洋流的交匯處,擁有非常豐富的原生物種種原,其中「紅嬌鳳凰螺」分布於日本以南至印尼以北的亞朝帶潮間帶及淺海珊瑚礁海域,在東北角海域亦曾發現紅嬌鳳凰螺。

新北市府漁管處與台灣海洋大學攜手開發東北角海域原生種「紅嬌鳳凰螺」人工繁養殖技術,圖為紅嬌鳳凰螺的胚胎發育過程。 (海洋大學提供)

漁管處說,紅嬌鳳凰螺俗名為「攪ㄚ螺」(台語),成體殼長約五公分,外觀神似有毒的芋螺,具有鮮豔的殼色,是一種可食用的經濟性物種,牠以藻類和有機碎屑為食,擁有敏銳的視覺,當牠準備進食時,會將眼睛從外殼下方缺口伸出,看起來很像在偷窺,十分逗趣。

漁管處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於民國一0四年起攜手共創「雙花團隊」,除復育繁殖花枝、花蟹、水晶鳳凰螺外,並新開發東北角海域原生種「紅嬌鳳凰螺」的人工繁養殖技術。

徐德華指出,紅嬌鳳凰螺幼苗的浮游期較長,約需二十多天,且對水質及餌料要求較高,未來將持續進行後續的養殖及量產試驗,量產後能放流至東北角海域,以增裕海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