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 全球探索 〉美邁向戰略清晰 引爆核彈級衝擊
丁仁方
美國拜登政府上台後,美國務卿布林肯揭櫫在涉及中國大陸問題上有三種處理方式:對抗、競爭與合作。近期,包括副國務卿雪蔓、氣候變遷特使柯瑞先後訪問中國大陸,雙邊關係改善並未取得具體進展,換來的是大陸外長王毅強調「中美氣候變化合作不可能脫離兩國關係大環境」。九月十日,拜登與習近平通話九十分鐘,就格外受到關注。
美外交政策 受內政衝擊影響
拜習通話後,雙方並沒有透露談話細節內容。大致來說,美方宣稱要確保「彼此競爭不會演變為衝突」,意即風險管控的意味高;大陸外交部則稱「雙方一致認為,中美元首就中美關係和重大國際問題深入溝通,對引領中美關係正確發展非常重要,兩國將繼續保持經常性聯繫」。
拜登政府的對中政策,對抗是必然、競爭是當然、合作看條件。大陸則向美丟出「兩份清單」(糾正錯誤政策、取消制裁項目)、「三個底線」(不挑戰制度、不阻礙發展、不破壞主權領土完整)。換言之,美國對陸政策想要競爭、對抗、合作三個籃子交互操作,大陸則是一體看待,美方若想要談合作,就要先表現誠意。
孰料,習拜通話後的隔天,就傳出英國《金融時報》獨家報導,美國正積極考慮我駐華府代表處的名稱由「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改名為「台灣代表處」。許多美中關係觀察家直指這是給陸方打臉外,也想進一步了解,究竟是哪裡傳出的消息?大陸又會有何反應?
目前為止,「更名」的議題未定,許多研判都指向是美國內部支持更名派故意放出的消息,在美國的高層領導圈中,包括白宮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就公開支持「更名」。但這類消息在過去幾乎是見光死,美國也會立即退縮;這回,美方並沒有立即否定,大陸外交部則是提出「堅決反對」的制式反應外,還沒有進一步的反制動作。
其實,美國當前的外交政策,主要是受到內政的衝擊影響。拜登著眼於美國國內政治更勝於對中的應處之道,這也正反映出拜登當下的兩個困境:
拜登二困境 拿反中凝聚共識
其一,拜登政府在阿富汗撤軍過程與防疫表現上,都遭到很大的批評,並已重創聲望。根據《華盛頓郵報》與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ABC News)九月三日的民調,整體而言,百分之四十四民眾滿意拜登的施政表現,百分之五十一不滿意;路透社/易普索最新公布一份於九月十五日至十六日所做的全美民調發現,百分之四十四受訪的成年人支持拜登就任的表現,但有百分之五十的受訪不支持,其餘則是不確定。
拜登的支持度跌到新低,美國半數民意表達不滿意。由於明年十一月美國將有期中選舉,目前美國眾議院四百三十五席中,民主黨二百二十席、共和黨二百一十二席,兩黨只相差八席;參議院一百席中,兩黨各半。民主與共和兩黨席次相差微小,民調也是勢均力敵,拜登若還對中國大陸示弱,再加上川普又積極的為共和黨人助選,屆時,共和黨很可能會一舉翻盤拿下參、眾兩院。
其二,美國兩黨對立嚴重下,讓拜登的對中國大陸政策不敢顯露太過於軟弱。拜登原本一直被視為作風親中國大陸,但上台後卻延續川普政府時期的反中路線;究其原因,拜登很清楚,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目前唯一有共識的就是「反中」,亦即將中國大陸定位成「戰略競爭者」或「戰略對手」這件事,是當前美國朝野的最大共識。
拜登政府要想推動三點一兆美元的基建法案、二千五百億美金的《創新競爭法案》等重大施政,必須拿「反中」凝聚美國朝野共識,也因此,對中國大陸就沒有太多的讓步空間。但在國際形勢中,包括氣候變遷、美軍撤出阿富汗後的區域安全、反恐等議題,美國仍需要與中國大陸進行接觸、洽談合作的可能性。
美並未讓步 陸做持久戰準備
美方在檯面上對大陸似乎釋出一些希望合作的善意,但事實上卻對大陸並沒有任何具體的讓步。綜觀美國從川普政府到拜登政府,從攸關軍售與軍事交流的年度《國防授權法》、協助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台北法案》,到開啟美台高階互訪的《台灣旅行法》等,整體說來,美國對台是朝「官方關係」的方向在走。當拜登政府欲積極考量我代表處「更名」議題被報導後,立馬就成為一個熱議話題。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也認知到,拜登目前著眼於美國國內政治,更勝於處理對中國大陸的競爭壓力。對於美國的反中戰略,中國大陸也已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因此,有關「更名」一事,除了表達堅決反對的主權立場外,對於拜登政府受困於美國朝野對立,制度無法解決的極化政治後遺症,美國政策走向仍處於不確定性,眼下也就先靜觀其變、以靜制動。
美國一中原則 正面臨崩毀?
目前看來,美中關係維持鬥而不破,「更名」的機率並不高,但是,若美國一旦通過「更名」,等於是邁向「戰略清晰」和「台美關係正常化」的一大步!這將會是核彈級的大衝擊,主要觀察有三:
第一,美國若通過「更名」,將是「一中原則」崩毀的判斷指標。現在,美台官方往來趨於熱絡,美國對台軍售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持續加碼;「更名」一旦通過,形同是向美台關係正常化大步位移。屆時,美中建交三個聯合公報當中的「一中原則」將面臨崩毀。
第二,今年七月,立陶宛不顧北京強烈反對設立「台灣代表處」,成了台灣在歐洲首個以台灣為名的駐外機構;其實,許多觀察都直指背後有美國撐腰。現在,美國自己拿什麼理由拒絕「更名」?一旦美國通過「更名」,確有可能引發各國仿效的連鎖效應。
第三,我駐美代表處若獲美國支持「更名」,則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是否也會在「更名」及《台北法案》的推波助瀾下,改以「台灣」之名取代使用多年的「中華台北」?
美國政治嚴重對立,現行制度無法解決問題極化政治的後遺症已經浮現,美國政治正在衰退,拜登第一階段靠反中政策凝聚兩黨共識,爭取朝野支持重大法案,卻很難邁向第二階段與中國大陸談合作;「更名」一旦通過,讓一中原則面臨崩毀,將真正進入到戰略清晰格局,美中大國角力與兩岸關係將遭遇到核彈級的衝擊。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丁仁方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