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育嬰房」 分享保育員甘苦談

黑頸冠鶴寶寶翅膀受傷,保育員和獸醫師穿上防護衣陪牠拍X光照片、打針和固定傷處。(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記者吳靈芬/台北報導

每年的十月四日除了是「世界動物日」之外,也是「國際動物園保育員日」。台北市立動物園就為大家開箱素有「鳥類育嬰房」之稱的孵化室與育雛室,和大家分享保育員代理鳥爸媽工作的甘苦談。

4日為國際動物園保育日,台北市立動物園為大家開箱孵化室。(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為了提高特定鳥種的繁殖成功率,除了將孵蛋的任務交由具有溫溼度控制設備的孵化室協助外,有些雛鳥在破殼後,因為各種因素,找不到合適的鳥爸媽照料時,也必須趕緊交由保育員以人工哺育的方式,照養雛鳥到牠們能獨立生活為止。因此台北市立動物園內的孵化室和育雛室可說是全年無休,尤其到了每年春夏許多鳥種的繁殖季節(三到七月),孵化室內配備的十多台設備全面啟動時,更是讓保育員忙得不可開交。

人工哺育的大紅鶴寶寶要用針筒模擬親鳥餵奶,巴拉望孔雀寶寶則是要用鑷子示範啄食。(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孵化室目前經手過的鳥蛋,小至栗喉蜂虎(重量約四公克)大至食火雞(重量約七百公克),園方指出,接替親鳥孵蛋任務的保育員,每天早上必須分頭檢查孵化室內各項儀器運作是否正常,確保環境的溫濕度保持恆定,還得將蛋逐個翻面和秤重,掌握胚胎發育的狀況,才能在蛋即將外破殼的最佳時機還給鳥爸媽;另一頭的育雛室也得加快腳步,除了依照各種鳥類的食性準備不同的食物、一隻隻秤重、輪流餵食、清理住所,偶爾有生病或受傷的個體也要幫忙掛號、陪看醫生、補充營養素和按時餵藥…等。

人工哺育的鳥寶寶每天都要秤重。(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保持照養野生動物的身心健康,是身為保育員的使命。台北市立動物園特別將十月訂為「野生動物福祉月」,希望從動物的精神狀態、身體健康、營養、行為及環境等面向,讓大家了解動物福祉的意義,同時也向辛苦的保育員們致上最深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