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陳郁敏:「我們都忘記問自己─空間與自己的連結是什麼?」
朱平:「三年以後,你還會去看看你的設計嗎?
看過各式各樣的設計、體驗過許多不同地方的生活,近十年來,我們對於朱平與陳郁敏(Ming)的印象,莫過於是他們的雙城生活,台北、都蘭來回移動,對於快速城市與鄉村慢活之間的切換,從他們的經驗、看法…我們看出了許多未來空間美學的種子。
EDIT:Tim Kuo PHOTO:肯夢Aveda
幸福的空間是可以設計出來的
採訪剛開始,朱平就說:「現在有些設計師容易忽略使用者的聲音。」
許多設計都與實際和渴望生活有距離,朱平表示:「我常常問設計師們:『三年以後,你還會去看看你的設計嗎?使用的人還依舊按照你所想的藍圖去使用空間嗎?這些人是否有珍惜這個空間?你的設計有沒有啟發他們對幸福生活的看法?你是他們的圓夢者嗎?』」
Ming補充說到:「要生活,就要有自己的生活風格,而生活風格跟你的空間息息相關;但很多設計又只侷限在空間,我們都忘記問自己──空間與自己的連結是什麼?」她舉出這方面的佼佼者北歐國家:「丹麥文有Hygge這個字,他們的幸福感是與空間、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所以設計師必須要有自己的生活風格,才能創造幸福感的氛圍。」
找出自己的幸福感
朱平說到:「但別忘了丹麥是北歐國家,氣候、人文、歷史都與台灣不同,每個地方都應該衍伸出屬於自己的看法,就像日本也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生き甲斐Ikigai、侘寂Wabisabi這樣的追求,所以台灣也要找尋屬於我們幸福及生命的定義。」因此朱平認為台灣設計師的使命價值,應該是提升每個人的生活品質。
他們都認為設計師必須要對美術史、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都有所涉獵。設計師不能只知其然,還需知其所以然。
Ming提到:「設計師、建築師不只需要美感,還需要學會觀察,懂得去洞察,才能提升(elevate)使用者的體驗。」
她舉了他們都蘭的Naked House為例:「當初建築師花了一年時間來認識我與朱先生,我和朱先生有不一樣的生長背景,對事情也常有不同的看法。 他認真觀察一年後,作品挑戰了我們兩人的想像,卻同時又是為我們量身打造出的生活空間。」
朱平說:「空間不是傢俱、燈具的樣品屋,而是代表在這空間裡生活的人最真實的那一面!因此,不要把自己的工作定位在空間設計層次,必須要把自己拉到更高的層次,設計師一定要懂得生活,在意他自己及人們所『渴望』的生活。」
生活的想像
對於生活的想像模樣,Ming提出一個觀察──「我們有時候會把空間塞得太滿,需要給空間適度的留白,讓空間跟時間能產生新的變化。」
朱平說到:「必須點破年輕設計師們一個盲點,不是沒有錢,就不能有自己的生活。」他立刻舉1982年TIME雜誌中,黛安娜‧沃克(Diana Walker)替賈伯斯(Steve Jobs)拍的一張照片當例子,照片中賈伯斯坐在方毯上喝茶,背後有黑膠唱片、黑膠唱盤、音響設備、Tiffany lamp落地燈,空間設計貫徹了他對品質的要求及Less is More的概念。
「“Buy less, buy better”。想要創造出生活,必須要學會留白,空間可以不要一下子全填滿,寧缺勿濫,不如用三、五年慢慢豐富空間。添購的每一樣東西,必須要有時間的價值及意義,找出自己最真實的聲音,累積出自己的生活品味。」朱平這麼建議。
對於多數人的房子都是用租的,我們問到這些人或許沒辦法去過想像中生活時,他們認為即使租來的空間,裡面依舊可以經營自己的生活。
「我在香港有20年租房經驗。我通常都尋找租金較便宜的老舊房子,然後依照自己對生活品質和生活風格的要求,整修房子的內部。這些裝潢的費用以租約期限攤平後,剛好跟市面上已整理好的房租差不多。但最重要的是這空間完全符合我對生活的想像,以我想要的方式生活。」Ming這麼說。
不斷去與外界交流
接著朱平提出他們的第二點觀察:「設計師也必須要學藝術史,認識藝術家、收藏家、拍賣公司,甚至有機會找一個空間儲放自己的收藏。以後碰到對的業主或案子,可以分享自己的收藏,把收藏變成空間設計的一部分,為它找到會珍惜的新主人。」
Ming提出他的見解:「從小知道自己的特色的人畢竟是少數,自己的優勢需要跟社會碰撞才能理出頭緒。沒有經過挑戰的事物只是喜愛,有被錘鍊過的才叫做特色。」
「設計師的生活技能,是慢慢累積出來的。一切融會貫通之後,你才有辦法創造出獨特的東西,建立自己的品味跟定位。」朱平這麼說。
讓公園設計成為新一代設計師的夢想
對於空間設計影響力問題,朱平認為疫情後大家更會重新審視工作空間、居住空間、城市空間、鄉村空間的關聯。「我們要去思考鄰里規劃,也有責任進到公共場域,關照每種空間的每種可能。」
接著他們提到了公園的公共空間案例,Ming表示:「疫情讓大家意識到公園對都市戶外生活的重要性。但公園好像只為老人晨運及小孩遊樂,又或是為了景點打卡三種活動而設計的。公園需要考量更多元的使用者的需求,譬如適合靜坐或閱讀的安靜區,或情侶可以卿卿我我的親密區。」
朱平進一步用大安森林公園為例,「這裡可以說是台北的中央公園,但綠化工作卻是種植花卉、剷掉、再重新種新一批花卉,不斷地人造化,以及僅為了消化預算的感受。也許很多民眾很喜歡這樣速食式美學,但這無助於一般大眾對接近自然、欣賞自然、尊重自然的美學養成。」
他提出美不應用預算去堆疊,即使是公共空間,也應該學會留白,甚至要保有自然東西存在:「我喜歡多年生(perennial)的花草,春夏秋冬都有不一樣的美,每個季節都值得我們慶祝。定期的維護更是要注意,所以公共空間一定要有長遠規劃及維修的預算。」
朱平表示他希望有資源的人,能夠把捐贈公園作為處理遺產的新選擇:「讓人在擁擠的大都會中,找到與自然共處、擁抱友善、包容、平等的空間,相信我們喜歡設計的一群人也能有更驕傲的感覺。在紐約,許多有遠見的超級富豪,都以能捐贈給中央公園為榮,因此才能讓中央公園成為現在的中央公園。」
空間對於人的重要性
從理解使用者需求,再到生活有所改變,朱平總結出一個概念──空間設計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不要低估空間環境設計的重要性。
Ming提出:「這就叫Nudge Theory(輕推理論),當設計師具備有足夠的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景觀設計素養,你才知道如何將大眾推到對的方向,創造更多人與空間的正向連結,社會大眾在使用空間時,很自然的創造美好的生活體驗。」
朱平說:「影響,不一定得做不得了的大事。影響就先從改變自己開始、改變一個業主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