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
李先得與日本~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李仙得的建言給日本政府很大刺激,影響所及也埋下了日後佔領臺灣的種子;當然對於這段歷史,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其實是日本利用了李仙得的番地無主論與眾多征台規劃與建議來掩蓋其對外侵略的野心,李仙得在整個事件當中,只不過是個配角而已。其實對於日本人來說,臺灣並不是個陌生的地方,早在1593年(明萬曆二十一年,文祿二年)豐臣秀吉在發動征韓之役時,就曾經派出原田孫七郎赴菲律賓向佔據那裡的西班牙總督勸貢,同時還命令他在回程時經過臺灣要勸導島上的「高山國王」向日本進貢,但是因為當時的臺灣並無國家組織而不得其門而入。該文書現藏於加賀(現在的石川縣南部地區)前田家之尊經閣文庫內。而德川家康在統一日本之後,也在1609年(明萬曆三十七年,日本慶長十四年)派九州肥前蕃主基督教大名--有馬晴信出兵佔領臺灣北部港口,德川家康除要有馬要仔細調查臺灣的物產外,並懷柔臺灣原住民,希望藉此增進中日兩國之貿易,只不過,有馬的兵船才一登陸臺灣,便遭受原住民的激烈抵抗,使得有馬損失慘重,最後只抓了幾名原住民回日本交差。
1616年德川家康再度命令長崎代官(市長)村山等安率兵3,000,分乘13艘兵艦,大舉進攻臺灣,一樣也遭到原住民的強烈抵抗,之後又被明朝福建參將沈有容(1557~1628)率兵夾擊,因此不得不退兵。後來日本實施鎖國政策,除少數領有朱印狀的貿易船可以出海外做生意外,其他人則是嚴格禁止出海,因此日本侵擾臺灣或是中國沿海的行動暫告一個段落。直到1627至1632年日本浪人濱田彌兵衛才再度因商業糾紛而逕至進入臺南挾持了荷蘭派駐臺灣的第三任長官彼得‧奴易茲(Pieter Nuyts,1598~1655)及其兒子到日本關押,同時日本政府又封閉荷蘭在平戶之商館及船舶,造成荷蘭損失慘重。荷蘭為了挽回與日本的貿易利益,後經雙方協商,在巴達維亞的荷蘭總督下令改派漢斯.普特曼斯(Hans Putmans,?~1656)為第四任臺灣長官,並將彼得‧奴易茲撤職並引渡至日本監禁,到1632年時荷蘭人在日本的貿易才獲得恢復,彼得‧奴易茲則是監禁4年後於1636年才被釋放,但返回巴達維亞後又受到審判,直到1637年被解除所有職務後才得以返回荷蘭。另外有一半日本血統的鄭成功在據台之後,曾經試圖向德川幕府求援的故事,經過流傳與渲染,讓臺灣不屬於中國領土的觀念逐漸在日本生根。(註三十四)
當然不管如何,李仙得的這些建議,的確又再度提醒與影響了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事後證明日本後來的所有中國與亞洲侵略政策,幾乎都是「依循」李仙得的建議而制訂的,這正是二十世紀前半日本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源頭。只是李仙得也清楚的知道當時日本才剛剛開始明治維新,國力未豐,因此貿然出兵恐引發中日大戰,對日本並不利,因此建議日本以保護琉球難民做題目,展開對中「欺騙外交」,取得出兵臺灣的藉口,這樣不但可以避免日本與中國正式決裂,也可以紓解日本國內不斷升高的征韓壓力。因此日後日軍征台時,就帶來許多文化打手來充當隨軍記者,除了詳細記錄戰爭經過之外,也刻意將臺灣原住民塑造成野蠻未開化的恐怖兇手,藉此凝聚與搧動日本人的愛國情緒,才真正化解了因「征韓論」所引發的「佐賀之亂」後更大的內戰危機。(註三十五)當時李仙得的主要建議大致如下:
(一)中國的政教不及臺灣這塊番地:最重的是「番人」也相當仇視漢人,此次琉球船民被害,實因其外貌與中國人類似,致為生番誤會才會被殺。另外中國國力薄弱,根本無法有效統治番地,日本人應學西方列強,取代中國成為亞洲盟主,併吞亞洲許多尚未開發的野蠻之地,以帶頭抵擋歐美列強入侵亞洲;
(二)日本要隨時備戰──以戰逼和:日本與中國交涉時,應派軍艦巡弋中國南海,甚至進佔澎湖,另外在長崎或是琉球應事先預留足夠兵力,以預防雙方談判破裂,中國拒絕日本之要求,應即刻出兵攻佔──雞籠、滬尾(淡水)、打狗…臺灣府,甚至佔領全臺灣,如中國仍拒絕談和,日本則進軍廈門,逼中國坐上談判桌;
(三)武裝殖民:日軍應在台灣南部社寮設立大本營,一方面安撫當地漢人和較為友善的番人,另一方面攻擊兇殘的牡丹社,最後進佔臺灣南部所有番地。所以後來日軍隨軍帶領了五百名工匠以及一百八十二種植物和各式農具,就是要準備攻佔台灣之後,武裝殖民之用;
(四)日本應該以外交談判為主,並輔以軍事手段,當然最高招就是:兵不血刃的達成目標。日本出兵臺灣,可能會導致與中國全面決裂,依當時日本的實力來看並非上策。但若依照《萬國公法》商請清政府保護遇難本國船民,清政府未能辦到,日本自行設法保護,乃理所當然。
(五)李先得認為以當時中國的國力,根本無力保有臺灣,臺灣遲早會落入其他列強的手中,日本位於亞洲,比歐洲列強容易下手,因此日本應該積極爭取台灣。
最初李仙得對副島甚至樂觀的指出,由於臺灣防衛力量薄弱,估計只需出兵兩千便可輕易佔領臺灣。日本外務省遂在當年11月以「臺灣番地事務局」准二等官、每年銀洋12,000元的高薪--特聘李仙得為征台的外務省顧問,按敕任官待遇,這地位僅次於指揮官西鄉從道,李仙得就此在日本長住了下來,並且申請歸化日本籍,從此李仙得為日本規劃詳細的出兵、殖民計畫,雙方甚至約定事成之後由李仙得出任臺灣輔導都督(副都督)。(註三十六)除李先得之外,日本還透過李仙得招募許多美國現役與退役軍官,作為日軍侵台的軍事先鋒與間諜;如美國海軍少校沙勒(D.Cassel)就奉命帶領先頭部隊到中國從事外交宣傳--也順道通知與監視清政府對於日本的征台行動的反應、美國陸軍中尉瓦生(James R.Wanson)擔任日軍的工兵指揮、而英國人布朗(Brown)則幫助日軍做海案測量與燈塔建設工作、長住廈門的洋行醫師曼遜(Dr .Patrick Manson)來擔任翻譯工作…,這些人也同時帶領與訓練大批日軍間諜到中國沿海各省和臺灣做詳細調查,20年後的甲午戰爭,許多主要參戰的日本軍人如--海軍大臣西鄉從道、海軍軍令部長又擔任首屆臺灣總督的樺山資紀以及第一任民政長官水野遵等人,都是當時由李仙得一手訓練的侵略先鋒。而這些事先勘查的情報訓練,影響日本相當深遠,對於未來日本--不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軍事侵略或是大戰之後的商業侵略,都有相當大的幫助。當然在利誘之下,許多「漢奸」也被收買擔任日軍內應,以保障日本的軍事行動的順利。也因此在出兵前夕的1874年4月10日,日本天皇還特別召見李仙得、克沙勒(Douglas Cassel)、布朗(Brown)…等人,分別賜予絲綢,日本天皇還另外特賜李仙得一柄象徵榮譽的日本軍刀,並且在4月13日將他的職位提升到與日本特派全權公使同等,目的除了是感謝李仙得對日本的貢獻之外,最重要的是以這些榮耀來讓李仙得竭盡所能的為日本奪取臺灣來賣命。(註三十七)李仙得之所以這樣做,有人說他是不滿清政府的腐敗,再加上美國政府不重視他所提出有關經略臺灣的相關建議,因此他轉向投靠日本。但實際卻脫不開美國政府的影子,也就是說這些都與美國當時的亞洲政策有關,早在1853年准將派里(Commodore Matthew C. Perry,1794~1858)到日本叩關之後(即黑船事件),美國就一直極力協助日本邁向現代化,美國人打的算盤是──幫助日本現代化並藉機操控日本,之後可以由日本在亞洲從事「代理人戰爭」,幫助美國占領朝鮮和臺灣(以後在東北的「日俄戰爭」也是如此),這樣美國不但可以避免直接與英、法等列強國在亞洲對抗,同時還可以藉日本來維護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同時也可以讓日本和中國永遠「敵對」狀態,如此東亞便一直處於戰爭狀態,美國不但可以混水摸魚、甚至可能可以「坐收漁翁之利」。(註三十八)
附註:
註三十四:參見──藤井志津枝(傅琪貽) :《近代中日關係使源起》(金禾出版社),p55。
註三十五:參見──藤井志津枝(傅琪貽) :《近代中日關係使源起》(金禾出版社),p71、101。
註三十六:參見──
(Ⅰ)李理、趙國輝:《李仙得與日本第一次侵臺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p102~103。
(Ⅱ)藤井志津枝(傅琪貽) :《近代中日關係使源起》(金禾出版社),p102。
註三十七:參見──藤井志津枝(傅琪貽) :《近代中日關係使源起》(金禾出版社),p105。
註三十八:參見──尹章義:《美國的擴張主義與臺灣的命運~160年來美臺關係的回顧(一)》(歷史月刊/第112~113期/2006.04.20~30)。
另外早在德朗在與副島見面時,除向副島介紹李仙得其人外,還教唆說:美國無意佔有他國的土地,但是我們樂意見到我友邦擁有並拓殖他國的土地。有關這次臺灣事件,若貴國將有所盤算時,我雖能力有限,但願為提供拙見。他並進言:臺灣氣候條件適宜,且為膏腴之地,盛產米、砂糖等,還有礦山多處。當地海港良好,對外國人來說,是極為便利之場所。據說外國人之中亦有覬覦該地者。該地雖為清國管轄,但由於其政令不行,故先占者可先得。他提出處理臺灣事件時必須考慮的三個問題:第一,是否要立即派遣問罪之師?第二,是否要與土著交涉,訂定今後之管理方式,當我國人民及琉球人抵達時不再施暴?第三,若認為屬於國家統治權事宜,是否要向其政府交涉要求其處理?同時,德朗還向副島允諾:若貴國派船到臺灣,我方軍艦有該處之海岸地圖等,願為提供。
參見──李理、趙國輝:《李仙得與日本第一次侵臺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p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