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彩繪人生〉社造規劃師 王榮森 熱心文史保存、公眾服務,打造更美好新化

王榮森退休後返鄉參與社區營造,為家鄉貢獻心力。

文圖/記者黃文記

台南市城市文化協會理事長王榮森,年輕時因工作關係長期在外奮鬥,退休後回家陪伴雙親,才有時間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新化。他在多年前參與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社區營造規劃師培訓,找到為家鄉努力的方法,多年來為社區營造、文史保存、公眾服務貢獻心力。

王榮森(左一)和老婆趙玉珍(右一)與楊逵館志工合影。

提早退休陪伴父母當起志工

王榮森世居新化,年輕時服務公職,隨工作派任各地,包括高雄、台北都待過,接近退休年齡時,因父親年邁、身體健康不佳,當時主治醫師問他,「是要陪,還是要送?」身為家中獨子的王榮森毅然決定屆滿五十歲就退休,和老婆趙玉珍一起搬回新化定居,陪伴父母。

王榮森在新化成長,回故鄉定居時去找國小老師敘舊,因緣際會開始當起文化志工。最早在楊逵文學紀念館及影帝歐威影像館,後來因為原屬於新化國中活動中心的新化演藝廳於九十九年五月正式開幕,籌組三十多人的志工隊,他榮膺首任隊長,從此與文化志工結緣。

擔任文化志工,提供王榮森服務的機會和舞台。他認為服務不僅是一種快樂,除了接受服務的人幸福,自己也跟著愉悅,又因服務別人讓自己感覺富有。「當志工可以多元學習,幾乎每天都有新視野、新發現、新趣味。」王榮森認為退休後當志工,讓自己不會侷限於一角,生活更添色彩。

王榮森在新化武德殿。

參與培訓 擔任社造火車頭

他後來參加社區營造規劃師培訓,因對新化有很深的感情,當時區公所希望籌組新化社區營造協會,藉以到各社區搏感情、了解社區需求。協會於2009年成立,王榮森出任首屆理事長,並協助各社區寫企劃案、申請公部門經費補助,當新化社區營造的火車頭。

社區志工,王榮森從自家的武安里開始;從事社區營造,則從祖居的礁坑里展開。新化社區營造協會所接的第一個農村再生計畫案就是礁坑里,也是前台南縣第一個農村再生社區。後來,該協會以「老街風華再現,用色彩改變社區」榮獲得利塗料主辦的「全國魅色台灣」第一名;也曾找阿公、阿嬤當記者,用長輩來說出年輕時對新化的感情,得到信義房屋主辦的「社區一家」楷模獎;並曾獲得勞動部職訓局多元就業「金旭獎」。

王榮森對新化的文史如數家珍。

社造成果斐然 交棒傳承

為了傳承,新化區公所於2021年出版《再現風華:新化社區營造協會的守護與傳承》一書,由2名作者王榮森、何孟霖分享記錄、拍攝新化社區營造協會自2009年成立迄今的過程,作為新化各社區的協作平台與溝通橋梁,建構新化重要的在地文化記憶。

從事社區營造工作卓然所成,王榮森將棒子交給其他有志之士,他再受邀擔任台南市城市文化協會理事長,負責的範圍遍及全市各區的文化、社區工作,提供諮詢、建議,除了傳承新化社造的成功經驗,也希望發揮更大的功能,擴大影響力,為形塑城市文化盡力。

身兼多職 母調侃比上班忙

王榮森為家鄉這片土地投入心力,也因社會服務豐富自己人生。他曾任新化社區營造協會理事長,現任台南市城市文化協會理事長、新化區公所調解委員會主席、大目降文化園區志工大隊大隊長、新化武安宮管理委員會總幹事。媽媽曾戲稱他「退休比上班還忙」,他也甘之如飴。

王榮森當了6年的區公所調解委員,平均1年調解完成30件,每年都拿到市長獎,還曾因成功調解過別區調解失敗的案件而拿到檢察長獎。

他表示,調解案件中以交通事故居多,調解委員之間會分享彼此的調解經驗,他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有同理心,要傾聽當事人、相對人的訴求;除了傾聽,了解事情原委,有技巧地做好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化解不同意見的功力也很重要,必須持續不斷精進。

王榮森(右)擔任新化區調解委員會主席,調解成績優異,獲市長黃偉哲(左)頒獎。

調解有一套 專業素養並重

王榮森強調,調解委員的法律專業與素養也很重要,必須經常參加交通法規講習;也要注重談話技巧,更要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對於親友的調解案件要迴避,絕不能因為私人感情而偏袒某一方。王榮森認為,當年在中央警官學校所學的「心理學」在調解上也能派上用場。

「調解成功,看到當事人、相對人雙方都放下心中的大石,自己也會因為做了一件好事,心裡感到很舒服。」王榮森認為,調解的工作雖不輕鬆,但可以助人解決問題,調解成功也會很有成就感。

王榮森(中)愛唱歌,老婆趙玉珍(左)會跳舞,兩人夫唱婦隨,女兒(右)則是舞蹈老師。

家庭和樂 扮演家中開心果

王榮森的家庭和樂,老婆趙玉珍是舞蹈老師,早年在高雄市經營安親班,回到新化以後,夫唱婦隨,陪著老公一起做志工,也組了扶桑花舞蹈團,並在學校兼課教孩子舞蹈律動,延續自己的興趣。

王榮森愛唱歌,經常參加歌唱比賽,曾得過新永安電視南部歌唱比賽第1名,也曾得過台南生活美學館全國歌唱比賽長青組第6名;和跳舞的老婆,兩人戲稱合組「歌舞團」,他除了會接送老婆到外地參加表演,還擔任主持人,並在換場時唱歌串場,兩人還曾合演歌舞劇,可謂「琴瑟和鳴」。

他的一雙兒女,兒子是會計師,在北部一家網購公司負責財務工作;女兒是小學教師,在屏東縣學校任教,並且自組舞蹈工作室。一家4口雖然分隔三地,但在重要節日還是會聚在一起,而王榮森從一開始就是家人的開心果,擅長扮演「甘草人物」,逗大家開心。

由於他熱心從事社會服務,社會形象佳,具公信力,常被邀請擔任媒人,目前經由他介紹而完婚的新人已有40多對,他希望有機會可以完成60對。

王榮森在大目降廣場。

出生成長在新化 情感深厚

王榮森從小在新化老街出生、成長,對老街有深厚的感情,也見證老街的興衰發展。他的很多親友、童年玩伴都住在老街周邊,小時候生活記憶豐富。他還記得當年,新化在地出身的性格演員歐威,回到故鄉總會騎著1台紅色的偉士牌摩托車在老街上奔馳,後面就有一堆年輕男女追著跑,想要一睹風采。

「昔日的新化很繁榮,曾經有兩家戲院。」王榮森表示,新化是山區的貨物集散地,早期有許多軍營,有不少老士官長住在新化,鄰近民眾、部隊採買生活所需以及阿兵哥放假的娛樂需求,造就新化的商業繁榮。

老街再造二度入選經典小鎮

王榮森的家就住在新化老街周邊,老街充滿他小時候的生活記憶。2007年退休返鄉定居,看到老街式微、沒落,覺得它是新化的地標,該展現出特色。經過一番訪談後,發現每個店家都有故事,透過新化社區營造協會和區公所、文化局合作,除了重新修復老街的房舍、門面,也發掘許多老街店家的故事,說服包括進發米店、新盛興布莊、泰香餅舖、濟德堂藥房等店家同意,進行歷史文物展示,把新化老街塑造成一處博物館。

新化老街可謂大目降文化園區的精華,東邊有從街役場到武德殿等歷史建築,西面則有諸多民間歷史老屋;老街經過門面改造,加上連辦好幾年的年貨大街,讓更多人認識新化老街,近幾年已逐漸恢復榮景。

新化傳統市場也是老街的一部分,共有36攤,販售各式傳統食品,是新化人及鄰近區域民眾重要的生活記憶。

透過社區營造的努力,串起每年逐步顯現的亮點,讓新化能連續2年入選交通部觀光局的經典小鎮,也吸引更多人到新化旅遊。

社服工作緊湊不忘怡情放鬆

王榮森退休後的生活更精彩,除了固定在新化區多個藝文場館當志工,還擔任其他社區到新化參訪的導覽、解說;每週有1天要負責調解工作;要參與、協助台南市城市文化協會到外區辦活動,培養年輕人關心自己的家鄉。

雖然王榮森把社會服務工作安排得很緊湊、充實,最放鬆的時刻則是利用空閒到自己的小農園種植水果,養雞、餵狗,邀請三、五好友到農舍聚會、交流,唱歌調劑身心,讓退休生活更多彩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