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台南設計獎 邀感受老巷新弄
蝸牛巷、新美街推出裝置修復與彩繪體驗課程 聲音地景採集小旅行迎賓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台南設計獎今年以老巷新弄和簡法設計為主軸,十一日起文化局推出系列活動,將於蝸牛巷、新美街推出裝置修復與彩繪體驗課程及聲音地景採集小旅行,邀請民眾走入街區,透過五感體驗,感受城市故事。
今年台南設計獎跳脫以往實體物品,由巷弄內店家所設計的「蝸蝸落地認養行動」獲得,除維護巷內可愛的蝸牛造景,巷內蝸牛愈來愈多,新增十五隻,多達近五十隻。
愛意特點心店的「蝸蝸落地」,除將店內肉桂捲設計成蝸牛意象、問答,並將設計網路平台。新增的蝸牛也配合店家意象,如「德元棧」曾是附近中藥店倉庫,周遭蝸牛有各式中藥圖像、百年老店益春藥房門口有華麗的黑底金蟾圖樣蝸牛,則是店內以往銅像象徵;文化局說,新一批蝸牛為向葉老致敬,觸角都指向葉老故居,也成為另類巧思。
蝸牛巷究竟在哪裡?約在中西區的中正、民生、永福及西門路等四條馬路間範圍,被稱為蝸牛巷,乃文學家葉石濤曾在當地居住,在作品《往事如雲》中曾提及「蝸牛巷」,因而引發創意。
文化局表示,今年歷史街區振興十週年,讓原本老舊巷弄空間重拾光采,設計獎推出城市設計概念,希望透過巷弄、街區改造,改變城市。所謂「改造」,不過度的置入展示,以蝸牛巷為例,店家、住戶協助裝置藝術修護,而獲得佳作的「台南巷弄聲音地景」,則透過聲音傳播巷弄之美。
文化局說,葉石濤筆下的蝸牛巷,可能源自該區錯綜複雜的小巷弄,像蝸牛殼上一圈圈的紋路,透過歷史街區改造計畫,在巷內石板路上,除有文字描述,更有蝸牛裝置藝術,吸引喜歡慢活店家進駐,為老城區帶來無窮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