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海講座」劉立方勉學子堅持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藍海講座」邀請新加坡國立大學特聘教授劉立方專題演講。(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提供)

記者楊耀華∕基隆報導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藍海講座」邀請新加坡國立大學特聘教授劉立方專題演講,分享其在海嘯預警的研究,同時勉勵海大學子,一個人的成功除了有一分才能,還要有九分的努力,更要自己抓住機會,尤其作研究並非直線而是彎彎曲曲的路,不要太快放棄要堅持下去。

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校長的劉立方院士專長為海岸與海洋工程學,其有關海水波動理論、海嘯動力學及波浪與結構相互作用等研究,對於海嘯災害預警、海洋工程貢獻重大,於二0一六年當選中央研究院第三十一屆工程組院士、二0一七年榮獲美國康乃爾大學一九一二級榮譽講座教授。

劉立方指出,大海嘯一般為十公里到一百公里的長波,大洋的平均深度為五公里、台灣周邊約三公里,所以海嘯是一個淺水波,在水深處時波高僅有一公尺,但整體水量很大,波高到了近岸就會變成很高,且傳播的速度相當快。地震、海嘯是天然災害無法防止,但可以建立預警系統減少損害,且在容易遭受海嘯的地方,預先建造防災工程或是提早設定撤離計畫,就可以防止嚴重的災害發生。

講座結束後的交流時間,河工系同學詢問劉院士對於離岸風電的看法,劉立方回應道,綠能會持續地發展,離岸風電是一個新技術,對於本國人還是一個很空曠的領域,就像他剛畢業時十大建設剛開始,是一個機會,需要認真的投入,且離岸風電不只是建造還有後續的維護。劉立方也鼓勵大學生提早進入研究室,可以真正了解自己是否合適,啟發自己的想法,培養良好的習慣及好奇心,對日後的研究工作有極大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