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椿象產卵季 花蓮縣府呼籲加強防治

荔枝椿象成蟲。(記者林有清攝)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近期氣候逐漸回溫,外來種害蟲「荔枝椿象」也開始進入交配產卵期,花蓮縣政府提醒種植龍眼的農友與臺灣欒樹的單位開始進行防治工作,做好個人防護修剪過密枝條,及使用免登記植物保護資材「農皂」稀釋噴灑蟲體進行防治。

「荔枝椿象」主要寄主為無患子科植物,在花蓮縣常見於「龍眼」和「臺灣欒樹」。該害蟲為一年一世代,主要分成卵、若蟲及成蟲三個時期。每年三至五月為產卵高峰期,卵時期通常會在寄主植物葉上可見十四顆綠色或黃色的卵粒聚集成堆,約十至十四日蟲卵轉成紅色後孵化出若蟲,隨著成長體色會從紅色逐漸轉變為紅色黝黑具白條紋形態;進入成蟲後體形呈現盾形黃褐色,胸腹部會披有白色臘粉。在產卵期,除可在龍眼、荔枝等樹上外,有時也會在居家環境中如窗簾、牆壁、衣物、盆栽等地方發現荔枝椿象的卵粒。

花蓮縣動植物防疫所長周黃得榮說明,當三月中旬後氣溫逐漸回升,越冬後的荔枝椿象開始進入交配期,適逢龍眼開花期,為避免誤傷蜜蜂等授粉昆蟲,不建議使用化學農藥,改以釋放平腹小蜂寄生椿象卵進行生物防治;對於荔枝椿象的若蟲期,則可以用植物皂素進行非化學農藥防治。另對臺灣欒樹上的荔枝椿象,絕大多數在4月至6月間出現在其嫩枝條上吸汁或交配,修剪及防治重點應在樹冠最外層及矮側枝或萌蘗,防治工作建議在九月的花期前執行完。

農業處長陳淑雯表示,農民及相關路樹與道路主管單位可依據龍眼或臺灣欒樹生長期及荔枝椿象生長階段,選擇適當方法進行整合性防治;而一般民眾在居家環境如發現荔枝椿象時,應小心避免接觸及驚擾,一旦接觸皮膚或眼部,請立即以清水沖洗後儘速就醫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