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魚乾竟含微塑膠

吃31隻丁香魚就可能攝入中山大學研究登國際期刊

中山大學團隊從小魚乾驗出微塑膠,研究結果登國際期刊。(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研究團隊,從七個亞洲國家出產的十四項魚乾產品中驗出微塑膠。其中,台灣常見的丁香魚乾占比約百分之三點二,平均食用三十一隻就可能攝入一個微塑膠。研究結果已獲國際頂尖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刊登。

中山大學研究團隊利用顯微鏡檢視塑膠微粒的型態,並透過傅里葉轉換紅外光譜儀及拉曼光譜分析塑膠的種類,發現小魚乾中的微塑膠中近八成是塑膠纖維、其次是塑膠碎片,種類以聚乙烯為主。這些微塑膠可能來自於大型塑膠碎片分解,以及人為廢水排放造成。

研究發現,各國產品要吃到一個微塑膠的數量分別為越南十四隻、韓國八隻、中國大陸及斯里蘭卡約三隻。

中山大學海科系教授兼海科院長洪慶章指出,海洋塑膠已成為各大洋海漂垃圾主角,從夏威夷東邊到加州外海的「海洋塑膠墳場」約台灣四十倍大,微塑膠更「數以兆計」,可能透過海鮮產品進入人體。

洪慶章表示,小魚乾的來源主要是鯷科及鯡科魚類,這些濾食性的魚種具有細密的鰓耙,主要攝食藻類及浮游生物為食,容易透過浮游生物或誤食塑膠微粒並累積在體內。

洪慶章強調,海洋微塑膠除了會影響海洋生物生存外,最後還是回到人類餐桌上,目前對人類健康的衝擊還不是很確定,是未來急需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