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舉辦歌謠創作比賽 發掘在地音樂藝術人才

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長武曉霞(右二)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長李泊言(左一)與評審在會場合影。(記者王志誠攝)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教育部為鼓勵地方特色歌謠傳唱風氣,培養在地音樂藝術人才,舉辦台灣地方特色歌謠創作比賽,共有十三名客家語及閩南語歌謠創作者獲獎,於二十六舉行頒獎典禮。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長武曉霞表示,希望藉由創作並傳唱地方歌謠,以傳承、發揚、創新、深化在地文化認同。

武曉霞指出,台灣有多樣的地理風貌與多元的人文內涵,造就出每一地方特有的生活與文化,而在地歌謠植基於土地、發展於生活中,於傳唱時自然而然能使人抒發對土地的情感與對在地文化的認同,創作者演唱自己創作的歌謠,透過自身詮釋更能展現地方歌謠傳唱的意義。

此次獲社會組特優的客家語歌謠「山城台八線」由山腳東勢的大埔客庄和沿山的泰雅族人兩大聚落形成,從多年前的原客械鬥至今已成生命共同體,作者邱嘉樑身為原客聯姻的後代,生動描寫台八線上原客文化豐富且多元的樣貌,娓娓道來對家鄉的熱情。

學生組優等的客家語歌謠「思念像一垤白雲」描述來自六堆客家的遊子思念故鄉的美好,透過創作讓更多的人認識家鄉內埔;社會組佳作的「桐花雨下」以油桐花的客家文化意象,象徵原鄉土地對遠方遊子的聲聲呼喚、莫忘客家原鄉之美。

教師組特優的閩南語歌謠「無水寮」講述的也是土地與人的故事,作者陳珍儀將無水寮與九曲堂百年前械鬥、恩怨情仇的文史故事譜成詞曲,述說家鄉百年來的人文、地理變遷,別具特色;獲社會組優等的「貓頭鳥看顧的水源頭」以溯源的方式,於制高點可看見來時的大海,用來鼓勵遊子們,不要忘本、忘記自己的家鄉,內容豐富且寓有深意。

教師組優等的「蕃薯厝五號」以「家」為主題,歌詞描述父親辛苦地打造一間可遮風避雨的房子,讓孩子快樂無憂地成長,活潑輕快的節奏讓整首曲子縈繞著童年的快樂成長時光及對父親和家永遠的感念,歌謠琅琅上口、真摯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