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長年受憂鬱症困擾的當代藝術家夏千涵,慶幸自己在高職階段就遇到多位名師,開啟藝術之路的第一步,但直到上台北念大學才真正進入藝術殿堂,也因為常去逛故宮及美術館而愛上中國式畫風,再加上長期憂鬱症困擾,形成個她人獨特的藝術語彙,也創作了幾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系列作品。
因為雙親失和、打工被霸凌,再加上過於投入繪畫、念書及工作,出身高雄的夏千涵二十八歲時罹患憂鬱症,並服用藥物迄今二十多年,也因此讓她體型產生巨大變化。和同為病友的梵谷、米羅、草間彌生一樣,她以藝術作為療癒方式,並從中獲得成就感。
雖然憂鬱症陰影揮之不去,但她依然創作不間斷,感覺自己就是為藝術而生,在藝術中找到自己的心靈依靠。憂鬱症迫使她與畫布、畫筆為伍,埋首於藝術,專注投入揮灑創作時,就忘了身體的疾病,因為太過專注創作而忘記吃藥,曾經埋首在創作世界中,整天沒閤上眼、沒上廁所、沒吃飯、沒喝水而不自知,直到家人傍晚回到家把她推醒,才知道時間已過了將近一整天,起身時身體差點癱軟。
她回憶念中華藝術學校時,開啟她藝術眼界的老師是台灣知名藝術家王武森,接著遇到阿卜極、蔡獻友、黃文勇等幾位藝術前輩,當時她都是畫石膏像、靜物、寫生,在這幾位老師指導下苦練基本功。還有一位從事裝置藝術的林正盛老師,則進一步啟發她內在蘊含的藝術靈感。
高職畢業後,全班四十多位同學,只有她一人繼續留在藝術界,並在國際美語村學習美術時遇見知名藝術前輩吳梅嵩。在吳老師的鼓勵下本來想出國念書,開拓自己的藝術視野,但因為沒有經費,只好考國內的大學,二十七歲才進入東吳大學中文系就讀。由於一開始研究中國風,再融入西方近代印象派理念,形成她半具象、半抽象的個人獨特藝術風格。
夏千涵表示,一路走來也不知道怎麼走過來的,只知道藝術是她的生命,永遠都不會放棄,會一直堅持不間斷的創作到老、到她畫不動為止。或許因為憂鬱症,反讓夏千涵擁有更加異於常人的體質及直覺,讓她能夠對於藝術創作、筆觸、意境更有無拘無束的揮灑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