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港街游」─我家旁邊有個港系列活動,最後一場小城講堂,昨日以「花岡山、長光與圓山遺址:素面陶時代的交流與互動」為主題,邀請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助理研究員吳意琳擔任講師,帶民眾從花蓮花岡山遺址所挖掘的陶器和玉器,一窺史前時期花蓮市地區的人群生活樣貌,及與臺灣各地人群的交流狀況。
臺灣史前時代在新石器時代早期與中期,陶器的紋飾從繩紋陶器轉變成素面陶器。根據考古工作的成果,全臺灣大致在距今三千八百至三千五百年前後,原本大量使用繩紋陶器的史前人群一致性地轉變為使用素面的陶器,學者稱這一階段為素面陶文化時期。
吳意琳表示,在素面陶文化中出現一種很特殊的陶器,流行在北海岸至東海岸之間,這種陶器帶有一對豎立的把手,稱為「雙豎把圈足罐」,主要發現在台北圓山遺址、花蓮花岡山遺址、臺東長光遺址與卑南遺址。另外在臺東長濱地區也有發現了來自北邊花蓮花岡山類型、本地長光類型以及南邊卑南類型的三種「雙豎把圈足罐」。
透過相類似的陶器器型這一線索,指向素面陶時代好幾個遺址的互動與交流。考古學家認為東海岸形成一個比較緊密的互動區域,這些人群又與北海岸的圓山互通有無,而花岡山遺址位於關鍵的中間位置。
她指出,這個時期的玉器使用達到鼎盛,可以透過出土玉器的線索更進一步理解當時人群的生活樣態。比如說如何以海上交通來進行互動。由於至今台灣考古還沒有發現船隻的遺留,考古學家是根據一件船型玉器來推測他們的航行工具。
她也帶來「八人大舟」的玉器複製品和聽眾分享,這件玉器本來的形式是耳環,她也開玩笑說,史前人類的耳洞可能穿得很大才有辦法配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