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國信託銀行家庭樂活享退指數報告出爐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面對物價齊漲、通貨膨脹、升息等議題影響,民眾的退休規劃更需全方位檢視,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簡稱「中信銀行」)今(24)日發表「2022中國信託銀行家庭樂活享退指數報告」,結果顯示今(2022)年整體樂活享退指數為57.2分,雖與去(2021)年同分,但受訪者對於退休後過「理想生活信心度」明顯下滑,尤其以50世代對退休前景感到擔憂。今年首度推出的「財富健康分」調查中也發現,超過四成民眾每月收支僅打平或不足,且年齡越高,每月入不敷出比例越高。

調查顯示,受訪者對於「退休規劃滿意度」、「退休準備足夠度」及「理想生活信心度」三大面向分數評比,「退休規劃滿意度」及「退休準備足夠度」分數,雖然均較去年成長,但「理想生活信心度」則從59.6分降至57.8分,分析後發現,通貨膨脹、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與勞保議題等因素,明顯影響民眾生活,其中又以50世代感受最深,信心度下滑4.5%。有理財規劃的受訪者比例則較去年下降15%,顯示近期市場波動持續影響受訪者的理財規劃。

為了幫助民眾安穩規劃退休生活,中國信託銀行於本次的調查中首度推出「財富健康分」,從「理財知識態度」、「金流管理」、「資產配置」、「目標規劃」四大構面,檢視個人花費、儲蓄、借貸和理財規劃狀況。針對個人與家庭財務狀況綜合衡量後發現,受訪者的平均財富健康分50.9分,60分以上及格者僅占35.4%,其中又以50世代的受訪者分數最低,雖表現落在尚可,仍表示民眾在財富累積前提下,仍需留意緊急生活預備金與保險保障是否足夠。今年因通貨膨脹影響國人資產與支出,有理財規劃者從去年的73.6%,下降至58.8%,女性(61.6%)則比男性(55.9%)積極理財,建議各世代民眾需要定期檢視人生階段的理財目標執行進度。

進一步分析「財富健康分」四大構面發現,受訪者在「理財知識態度」僅得36.3分,雖然超過八成受訪者理解分散風險概念,但僅32.4%的受訪者對於複利概念認知正確;「金流管理」則得到72分,整體而言近32.2%的受訪者每月收支僅能剛好打平,9.7% 的受訪者入不敷出。除了一般生活支出花費,有30.8%受訪者有貸款與債務,其中以房貸(66.2%)為主,其次為車貸(16.9%)、信貸(14.9%),還債方式以個人工作收入,或子女、家人收入支付為主,僅13.1%透過個人投資收入。

「資產配置」構面得分為52.2分,有25.4%受訪者緊急預備金不到半年,甚至沒有準備,30至40世代中,有近半數受訪者緊急預備金不足一年。至於保險保障方面規劃,僅58%受訪者覺得目前保險保障已足夠,但有26.2%受訪者覺得目前購入的保險不足,9.1%甚至覺得非常不夠;「目標規劃」構面分數為31.8分,其中近四成受訪者的理財規劃並未專款專用,年紀愈大未分桶規劃的比例愈高。

綜觀本次調查,各世代面對不同財務壓力,價值觀各異,理財觀念同樣不及格,且各有盲點,中信銀行建議,首重財富累積的30世代,對於非專業理財資訊管道接受程度高,投資較為積極,建議以長遠的理性投資為主,放眼長期總報酬;40世代的民眾,超過四成接受非專業網路資訊,再加上通貨膨脹影響生活品質,少部分民眾選擇「準時但非全額」還款方式,建議應更注意升息變動造成的負擔,採分桶規劃、定期定額的方式,放遠未來收益。

50世代雖為準退休族群,但財富健康分數墊底,相較其他世代更偏好短期買賣股票,風險較高,兩成受訪者表示無法預期未來,擔心退休生活,建議尋求專業人員協助分析整體財務、整合需求,提供穩健獲利方案;60世代的高齡族群,理財目標規劃不明確且資訊不足,分散風險概念較低,甚至容易受騙,建議首重建立正確觀念與應對守則,不單獨做決定,選擇值得相信的銀行設定專戶,或設立退休安養信託專款專用,保障老後經濟來源。

中信銀行提醒從風險轉嫁角度,醫療和責任保障支出,可依據保險雙十法則,至多不超過總收入的10%,至於理財規劃是否分流,應以「輕重緩急」區分,退休規劃需長期耕耘,建議就社會保險(如勞保、公軍教保險、國民年金)、職業退休金(如勞退、軍公教退撫金)、商業保險或自己的儲蓄四個面向估算應準備的金額,確保被動式收入。

「2022中國信託銀行家庭樂活享退指數報告」委託《遠見》民意調查中心,針對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七縣市30歲以上民眾進行電話抽樣調查,有效樣本1,114份,調查期間自今年6月14日至7月2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