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米教育體驗從中學 學童愛上臺灣米好滋味

農糧署長胡忠一(右三)頒獎給績優食米學園推動學校。(農糧署提供)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為讓國小學童從小瞭解米食文化、米食營養及均衡飲食的重要性,農糧署推動「食米學園」計畫,鼓勵學校結合在地資源及特色,將米食教育融入課程及課外活動,並透過學校、家庭及社區之橫向連結,從小養成在地生產、在地消費及珍惜糧食的觀念,今年共有46所國小,超過10,000名學童參與食米教育計畫,農糧署就本年度參與食米教育學校課程整體規劃內容完整度及實用性、教學規劃在地化、教案特色與創新及整體計畫效益等面向進行評鑑,選出績優食米學園推動學校5所,分別為桃園市中壢區新街國小、臺中市太平區車籠埔國小、臺南市東山區東山國小、屏東縣三地門鄉口社國小及宜蘭縣冬山鄉順安國小。

食米學園計畫目的在於鼓勵學校以「稻米」為主要素材,融入校園內各學科及體驗學習活動,教導孩童從基礎的認識稻米、食米的製程及米食營養等正確觀念,並結合米飯烹煮、創意飯糰製作及新興米食(如米餅乾等)製作體驗,落實從中學習的教學方式,搭配其他農事體驗課程及校際交流體驗等,透過全方位的米食文化教育,引導學生養成以米為主食的均衡營養觀念。

農糧署表揚績優食米學園推動學校。(農糧署提供)

獲得評鑑績優的學校在推動食米教育上各有特色,中壢區新街國小張明侃校長以營養教育為基礎,鼓勵孩子由生活中認識在地特色米及米食製品;臺中市太平區車籠埔國小包沛然校長在推動食米教育上導入燈籠彩繪、創意食譜、中秋節暖新米食到據點、母親節創意料理等,激發孩童創意發想;臺南市東山區東山國小曹欽瑋校長充分導入社區資源,串連當地改良場、大學、推廣協會及產業合作社讓課程更多元,深化孩童與在地的連結,形成東山共學圈;屏東縣三地門鄉口社國小李宗鴻校長特別重視米食與當地原住民文化融合,透過部落耆老指導原民風味米食,將琉璃珠與米食宣導標語結合製成特色吊飾,彰顯在地特色;宜蘭縣冬山鄉順安國小魏士欽校長著重以輕鬆、有趣、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童學習,同時與在地種稻冠軍農民密切結合,讓孩子體驗做中學及對土地的情感。

另外,臺北市中正區螢橋國小、苗栗縣苑裡鎮中山國小、臺中市北屯區東光國小、宜蘭縣立岳明國民中小學獲在地創意獎,透過創意深耕食米教育,或是導入AI智能,讓孩子在體驗過程中學習用科學化的方法處理稻田中害蟲,由行為引導敬天愛土,以米為主食的飲食行為,讓米食推廣教育向下扎根。

農糧署表揚績優食米學園推動學校。(農糧署提供)

食米教育是稻米文化扎根的重要一環,讓孩子從學校食米教育開始,逐漸養成以米為主食之觀念,認識臺灣稻米、在地食材及飲食文化,並了解自己吃的食物,養成選擇食材的能力,從產地到餐桌的每一環節,逐步培養地產地消及均衡飲食的觀念,並透過學童影響家庭,提升國人對國產農產品認同及永續發展之目標。農糧署也將持續辦理「推動食米學園計畫」,明年預計2月起開始受理計畫申請,相關資訊屆時可洽農糧署四區分署進一步瞭解,歡迎全臺國小共同響應成為食米教育深耕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