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中華副刊><心靈激湯:家政婦診聊室>原生家庭
■吳柳蓓
台灣名模林志玲結婚消息佔滿影劇新聞,網友們除了表達祝福,更多討論志玲姊姊背後的原生家庭,許多人好奇她的家庭養成教育,更好奇究竟是何種家庭氛圍將志玲姊姊調教成如此美好樣貌。
於是乎有人開始討論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家教的重要性,愛與付出的重要性,討論到最後只有一個共同結論,每個人都無法選擇原生家庭。從出生以來,每個人都浸淫在原生家庭這口缸,喜怒哀樂、價值觀點,都在刻意或不刻意形塑下慢慢成型、成熟。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實在太大了,行為舉止、價值觀念、性格養成,無一不受影響。然而,難道出生在貧窮家庭的孩子就沒有機會翻身嗎?出生在暴力家庭的孩子就注定承襲暴力嗎?出生在隔代單親教養家庭的孩子其人格就會缺陷嗎?我記得淨空老法師與基督福音都曾說過,「只有愛能分解暴力、消弭戰爭。」一個孩子,不論他身處的環境有多惡劣,只要有一個人,一盞燈,在他快要窒息或沉淪之際堅定的伸出手,憑著人類與生俱來的求生意志,我相信那些受苦的孩子都會毫不猶豫的回頭,緊緊跟隨黑暗中唯一引導的光。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resa)說:「人必須親自經歷貧窮,才會知道貧窮是什麼,才會真正去關懷貧窮。」愛與物資雙重缺乏的孩子長大後功成名就不在少數,這也印證了德蕾莎修女的名言,貧窮是愛昇華的逆增力量。童年的貧困是成長的養份,是人道關懷的種子。
不幸家庭長大的孩子不會不懂愛,不會吝於付出,但是他們可能長期壓抑,忘記釋放內心累積的情緒,忘了處理家庭紛爭造成的傷口。他們只是需要一個人,一個適當的時機,在一個讓他們感到心身安住的地方,好好的慢慢的一一的將陳年舊傷掀開、消毒、包紮,疤痕會在,會提醒,悲傷的過往是通往幸福的甬道。放眼所及,多少企業主回鄉辦學、資助弱勢,探究因緣,才知道貧困的童年造就他們存乎一心,不成功便成仁的信念,童年受到的恩澤,假以時日湧泉以報。不幸的孩子想要跳脫需要的是勇氣和機會,大環境的扶持,人的善意,以及個人的堅持到底。
志玲姊姊出生在一個愛與物資堪稱圓滿的家庭,沒有嚐過貧窮滋味,沒有嚐過家暴滋味,不曾經歷休學打工飽受人情冷暖的滋味,但是她成立基金會資助弱助、認養貧童,在窮鄉建校的意念來自從小到大得到的一切善意。也許她的父母教她理應如此,她的天性引導她必須如此,她在工作中的所見所聞都在告訴她,愛要流動才會源源不絕才會壯大。我相信這不僅僅家教使然,跟她純粹的心性有關,我願意相信她是愛與善念的化身。
人性總有陰暗面,陽光的另一面必然潮濕陰寒,但是人有無限可能,用吹風機、除濕器、烤爐,都可以將周圍的寒氣驅離,再不,反過身來,讓陽光曬曬發冷的背脊,只要願意,陽光從不吝惜對任何人光明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