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滋賀的山中有「美秀美術館」,被譽為山中傳奇,台灣南投草屯九九峰深山裡一樣有座山中傳奇「毓繡美術館」,低調迂迴,優雅精巧,從建築到庭園到展覽,都帶著山中的靈氣。
【圖與文/記者楊淑芬】
一輩子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侯英蓂、葉毓繡夫婦創建
毓繡美術館是台灣企業家侯英蓂、葉毓繡夫婦「一輩子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理念下,花了數年時間,買下草屯山中的土地,在寫實畫家李足新規劃下,邀請台灣中生代建築師廖偉立設計,完成這美術館,2016年完成就獲得當年台灣建築首獎。
葉毓繡熱愛藝術,一心想成為畫家,她跟隨當時新竹教育大學教授李足新學畫多年,雖然自己當不成畫家,卻時常贊助藝術家,贊助新生代出國遊學,並且因此獲得文建會文馨獎表揚;而李足新是國內寫實派中生代畫家,一生最大的理想是開設美術館,他常說美術館規模不用大,很多人都可以擔負,台灣要有200個小小美術館,這就是一個很美麗的藝術小島。
葉毓繡夫婦與李足新理念契合,於是這座美術館以靈魂人物葉毓繡為名,「毓繡美術館」於焉成形,經過多年籌劃,2016年正式落成開館,由李足新出任館長。
當代寫實與教育推廣為志業
毓繡美術館開館後,獲得藝術界巨大讚美,美術館以「當代寫實」和「教育推廣」兩項志業,以推廣寫實藝術為使命,並且推動偏鄉美學教育作為志業,開幕以來,積極地為學童辦理了上百場「在美術館的美術課」,讓許多缺乏美術資源的孩子們可以有機會接觸到一流的藝術品。
毓繡美術館是免費參觀,開幕至今以不收取門票的方式與民眾分享藝術,但是採取嚴格預約制度,每天限制200人,每個時段都有參觀人數管制,以確保參觀品質,而且經過預約都是長時間蘊釀,心懷理想而來的觀者。
李足新的理念是參觀展覽時,現場只有作品和觀者,所以每一個觀者也都是詮釋者,他經常鼓勵民眾大聲說出自己的想像和意見,所以館方盡量減少作品說明,讓觀眾在欣賞藝術創作時,自行探索並保留對作品的想像。
已故館長李足新個展 細膩逼真
李足新身體不好,罹癌多年,生病期間仍持續關注經營毓繡美術館,2019年2月不敵病魔過世,但是他留下的理想與理念,牢固的維繫著毓繡美術館。
為了紀念李足新,目前正展出《心靈的歸宿─李足新個展》,一樓展間重現李足新的工作室,散落的油彩,坐得鬆垮的椅子,桌上橫插的畫筆,還有幾個零錢散在地上,畫架上未完成的作品,彷彿畫家前一刻還在畫架前。經由重現工作室,帶領觀眾從畫家不同時期的創作,一層層進入,藉以了解畫家的一生。
李足新少年家境並不好,卻從小立定志向當畫家,後來二度獲得奇美獎,得以出國進修,回國之後,任教於新竹師範學院(後來改制新竹教育大學,並且併入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李足新鑽研古典油畫,技巧堅實,在細膩逼真的畫作中,加入曖昧奇特的符號和構圖,表達他每一階段的嘗試和想像,他過世後留下非常大量的作品,正分階段在毓繡展出。
同檔還有同期展出《食人之道—尼古拉.薩莫利個展》,薩莫利也有精湛堅實的寫實技法,但是他對當代寫實所下的註解是破壞而後重生,他用手術刀與刻刀「剝皮」、用硫磺潑灑「毀容」,透過種種不可逆的過程破壞原本精心繪製的圖像。
他最受矚目的作品〈不和諧〉(Disharmony)是以佛羅倫斯藝術家塞迪.迪.提托聖十字大教堂作品〈基督復活〉為參照,原作畫面的中心是耶穌挾眾天使宣示歸來意象,但〈不和諧〉並未重現原作構圖中間的耶穌,取而代之的是瑪瑙石天然破損所穿透的孔洞,由孔洞替代了耶穌的形象,使得原畫面中眾人仰望耶穌轉為凝望未知的洞口,充滿隱喻與嘲諷。
輾轉迂迴的建築
低調、精緻、俐落與山林融為一體
毓繡美術館整體設計概念,以「低調、精緻、俐落」和山林融為一體為美學基調,採用清水混凝土、木構與玻璃帷幕等質材為主,建築師廖偉立更以傳統園林「一阻、二引、三通」的配置原則為底蘊,結合現代形式語彙,引出遊園式體驗。
入口處極為低調,沒有巨大引人的招牌,一不小心就會錯過,不得其門而入;轉進大門,在竹林錯落掩映,半戶外廊道的引領下,靜心的走近美術館;未進入展場前,在庭園穿梭,就足以令人低迴再三,一步一停留,每一個停佇就有一方景色,每一次抬頭就有欣喜,長長階梯廊道,流洩下來的天光,極為寧靜。
園區裡清水牆、廊道、水池、露台,相和著天光、雲景、林樹、遠山,漫行其間,心神喜悅。
走近美術館館區,共有三幢建築,錯落有致,包含美術館主館、餐廳、禮品商店等各有不同機能的空間。
美術館主館是一棟四層樓的建築,一到三樓都是主要的展場,展場有黑盒子特性,以保有展場的潔淨和完整性;但是設計者也沒有浪費展場外大片的竹林山景,在二樓的展間外,有長椅落地窗,面對窗外的綠意,是走完展場,飽滿藝術洗禮後,沉澱回想的最佳時刻。四樓則有一間充滿天光的小閣樓,可以在此小憩一番或看書。
三個構體以及動線迂迴的坡道,構成了這一座藏在山林間的建築,和土地天空共同呼吸著,當你自覺心上沾滿塵土,來此洗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