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人生〉林智信 記錄台灣之美

精神矍鑠的林智信。
文∕楊淑芬  圖∕林智信提供

我像一隻大鵬鳥,飛越台灣山河,一層一層的山嶺橫亙在前,河水川流而過,濛濛細雨下在雨都基隆,這就是我最愛的台灣……。頭髮飛白的林智信正在導覽他的巨作《芬芳寶島》,他傾注25年時光,畫下全世界最大的油畫,為1950年代的台灣土地留下印記,為台灣畫壇留下記錄,也是他一生最巨偉的創作。

《芬芳寶島:憶象1950年代的台灣》,長達248公尺,共有102幅150號的作品連綿而成,林智信從1989年開始構思,整整醞釀了17年,2007年開始動筆,畫了7年,在2014年大功告成,這幅畫從台灣北端基隆嶼到最南端鵝鑾鼻燈塔,實景綿延超過400多公里;台南市長黃偉哲讚嘆這幅畫,他說中國大陸有《清明上河圖》,我們有《芬芳寶島》,藝術恆久遠,都是傳世偉大作品。

林智信16歲時的木刻版畫火雞,筆力俐落遒健。
 農鄉少年嶄露天分

林智信1936年出生於歸仁紅瓦厝。歸仁是個農鄉,林智信祖父是個道士,在地方小有名望,平日為人祈福消災,糊紙厝,在木刻板上印符令及年畫,小小年紀的林智信在一旁看著,這是他最初的美術啟蒙。家鄉裡廟宇的飛簷,神像前的香火,歌仔戲、布袋戲台上多彩的布幕,伶人的妝容,鄉里的風光,也都在他小小心靈,有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林智信從小就愛繪畫,小學二年級時,一次放牛的時候撿到木棉花樹掉下來的樹瘤,他用小刀繪刻成圓形圖章,蘸上印泥,蓋起圖像,拿到學校分享同學,大家都很開心爭先恐後拿來蓋印,他內心有著小小的成就感,日後回想,這就是他愛上木刻的初衷。

林智信年輕時作交趾觀音。
 南師扎根繪畫基礎

初中第一名畢業後,他放棄保送,考上南師美術科,因為學費全免,每個月有配給的三斗米,還有零用金,對家中不無小補。他形容第一次拿到學校發放的皮鞋,是生平第一雙皮鞋,他緊緊抱著嗅著新鞋的味道,心中難忍激動,除了學費全免,他也在南師打下紮實的繪畫功力。

在南師時,受到當時兼任中華日報副刊編輯的導師張麟書指導,老師愛才,還送他一套木刻刀,他興奮莫名,賣力學習,也把作品投稿豐年雜誌、中央日報、新生報、自由青年等報刊。尤其受到豐年雜誌主編楊英風青睞,兩人友誼彌長,成為終生亦師亦友的至交,楊英風鼓勵他引導他,讓他在木刻版畫用心經營;來自童年的生活印象太深刻,他的作品幾乎都是鄉土鄉情,當年本土意識尚未普及,許多人批評他的作品「土味太重」,幸得畫友席德進鼓勵,「這種土味才是你的特質,是別人無法表現或取代」。從此,林智信義無反顧,緊緊攬著木刻工具,持續刻繪本土風貌作品。

林智信南師畢業後出任小學美術老師,推展兒童美術教育,是傑出優良美術教師,也是許多人的啟蒙老師,他也曾受教育廳委託舉辦木刻水印版畫教學。後來,林智信不斷精進木刻技巧,多次在國際大賽中獲獎。

2017年林智信獲台南文化獎最高榮譽。
 迎媽祖版畫創紀錄

1995年完成的「迎媽祖」,是世界最長版畫,這是林智信耗時20年創作、長達124公尺的版畫巨作,在世界各地受邀展出多次。共刻劃1066個人物,裡面有香案迎神、十三音古樂陣、八家將、七爺八爺、車鼓陣、南管北管、南台灣特有藝閣車陣等等,藝術家用木板水印版畫,保留、記錄逐漸失傳民俗文化,更呈現台灣庶民生命力。

說起迎媽祖,林智信清楚記得其中的艱辛,要研究藝閣與陣頭典故的來龍去脈、神輿與其護衛所屬間的關聯,傳統的服飾及化妝規範,動態的表演、架勢、配樂、道具後,才能動筆繪製草圖,在創作過程中,需花費大量時間於畫面及資料研究考據,作品製作過程複雜艱辛,三易圖稿、刻繪木板、印刷、染色,終於在60歲那年完成這幅巨作。

2019年林智信出版《雋藝風華-藝術拓荒者林智信回憶錄》,並且舉辦新書發表會。
 芬芳寶島訴鄉土情

成為名滿國際的版畫家,林智信再度挑戰自己,他起心動念要以油畫留下台灣最美的景象,也是他人生最懷念的記憶。以1950年代的台灣為藍本,完整呈現在畫布上,彼時台灣是物資缺乏的農業時代,但是民風純樸可愛,人們講信互助,一片祥和;廣闊翠綠的鄉野是三合院和紅瓦厝,阡陌縱橫田野上,牛隻低頭吃草,雞鳴狗叫,農夫辛勤耕田,農婦揹著幼兒播種,市井攤販吆喝,黃昏時炊煙裊裊,這些景象都撼動著林智信的內心。

1990年林智信開始油畫創作,早期是旅遊寫生,為了更細膩的掌握技巧, 到日本學習,每一年他在「日展系」示現會研究油畫,並且參展,從1999年開始被示現會推選為會友,得以永久免審參展,後來更入選法國藝術家沙龍展,在法國皇宮展出,並且獲得法國邀請個人展。這些磨練讓他在油畫天地更自信,掌握油彩特性,嫻熟繪畫工具,運筆或是畫刀都能自由揮灑。

 

 濁水溪南北好風光

《芬芳寶島》由西海岸往台灣觀看,從近景的海洋港口進入內陸腹地,再描繪田園、農家聚落、山川和百姓生活趣味,他以濁水溪為分水嶺,溪北以瞰看的角度畫出台灣的好山好水,溪南則是深入民間,描繪庶民的生活況味,他稱這是「乾坤」兩樣情。

畫中盡收好風光,山巒層疊,綠野無際,淡水河舊時帆船相連,田裡白鷺鷥滿天飛舞,苗栗蒸汽火車穿過山洞,遠眺天邊有兩條大彩虹,鹿港媽祖廟前舞龍舞獅,西螺大橋橫亙過濁水溪,雲林溪邊眾人捉赤嘴仔,北港牛墟熱鬧滾滾,阿里山神木和櫻花相映成趣,達邦鄒族盛裝祭祀,六甲採菱樂,曾文溪口撈網捕烏魚,安平海邊牽罟捕魚,台南迎媽祖滿天鞭炮,百百旗連綿好遠,最特別的是林智信仔細描繪他的故鄉歸仁,畫面上滿滿紅瓦厝,其中一間白牆上有3個指印,是他的老家,他邀媽媽林楊環和太太黃金桂,3個人一起按上指印,對老家永誌難忘。

林智信導覽芬芳寶島展。
 248公尺作品 轟動

要做就要做最好最大,無人能及的作品,創記錄的《芬芳寶島》長達248公尺,不是一般美術館能輕易展出,但是每次展覽勢必轟動,這幅畫作曾經在高 雄市立美術館,台中港區藝術中心和台南美學館展出,都是萬人空巷的展覽。

他說作畫時如一隻大鵬鳥,飛翔鳥瞰台灣的山河和人情,視野和心境都格外廣闊開朗。他說把「畫布當做台灣的大地,筆就是我的行腳」,這是他獻給台灣最美的禮物,也說出「齊柏林是『看見臺灣』,那麼我的作品就是『認識臺灣』」。

 

 全方位藝術家

除了版畫和油畫的曠世鉅著,林智信的立體創作雕塑、交趾陶、天目釉也都很可觀,從小在鄉下捏泥巴長大,在南師念書時工藝作品就常為老師稱道,當小學教師也連續3年接受前輩藝術家蒲添生指導,奠下雕塑基礎。還有一個值得記憶,是他和太太黃金桂熱戀時,送給她最美的作品是一尊太太頭像,這個作品還入選全省美展。後來林智信和台南雕塑家鄭春雄也一起延請模特兒,一起研究創作5年之久,這期間也深受鄭春雄啟發和指導。

交趾陶的學習就更有故事,1988年林智信在報上得知交趾陶大師林添木有心薪傳這項技藝,林智信多次登門求教,終於成了林添木入門子弟,他不僅自己學習,也力促3個兒子都投入林添木門下,也打開他們家事業「智盧」交趾陶名揚海峽兩岸。二0一五年他在福建學到被日本人稱為「天目」的「建盞」文物珍品,他帶著兒子一起學習,並且開發出「金鋼天目」茶盞作品。

林智信奮不顧身的投入藝術創作,藝術史學家蕭瓊瑞就說「稱呼林智信不應稱為版畫家林智信,也不是油畫家林智信,他就是藝術家林智信」。是全方位的藝術家,而他的作品,深深地扎根在土地及生活上,不論是版畫或是油畫,藝術家林智信的作品都已達到為生民寫史、為山川立傳境界。

林智信芬芳寶島開展時,盛況空前。
 創作未止息續前行

文化部感於林智信的用心和成就,在台南美學館舉辦版畫和油畫連續兩個大展,並且出版3大冊構成的《林智信全集》,拉開來是長幅畫作,可以盡窺林智信一生大作。

創作等身,名滿國際,林智信在2017年獲得台南文化獎最高榮譽;今年86歲滿頭白髮的他,仍未停下腳步,繼續在巨幅畫布前揮灑;創作的意念從未止息,他再度思考開創新的領域,向自己許下一個心願,投入水墨創作,東方水墨寫意不寫實,言有盡意無窮的留白,技法迥異於油畫,林智信期許自己開啟另一番畫壇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