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鈞云∕基隆報導
海科館潮境復育基地再添喜訊,漢氏勞綿蟹卵孵化後經過一個月變態期的照顧,研究人員終於成功繁殖綿蟹,成為台灣首例。海科館潮境智能海洋館C區,為海科館養殖與復育的重要基地,同時也是研究人員進行海洋生物與生態研究的場域,研究物種達三二十種。
綿蟹被稱為海中的舉重選手,卡通中的蟹老闆與海綿寶寶是好朋友,而在實際的海洋生態中,綿蟹與海綿也存有片利共生的特性,目前陳展於展缸的綿蟹寶寶,以小小身軀背負著海綿的可愛模樣,也吸引許多眼尖的遊客。
海科館說明,漢氏勞綿蟹生活在八到一五十公尺淺層海域,偶而會在台灣的東北角及高屏海域隨著食用螃蟹一起被補獲,算是常見的螃蟹種類,只是較無食用價值,因此一般民眾並不會特別留意。
成體的綿蟹在堅硬的外殼上佈滿一層細密的毛,大螯前端鮮豔的像是擦了粉紅指甲油,身體的絨毛在天然海域中就像是顆長滿海藻的石頭。特殊的生態習性讓他們有舉重選手的稱呼,會利用其特化的第四和五對特殊步足將物品背負於背上。
國外的研究指出,殼寬小於九公分的綿蟹經常有背負物品的行為。海科館研究人員提到,曾在缸體放置紫色海綿(較大)、橘黃色球狀海綿(適中)及白色海綿(較小)給小綿蟹選擇,一開始小綿蟹會背著紫色大塊海綿,但當走了兩步路後就覺得步伐沉重,立馬放棄改背橘黃色適中的小甘仔海綿。隔了一天後研究人員再發現,小綿蟹自行將紫色海綿的邊緣剪掉並將中間挖空,背著它特製的「紫色小蘑菇頭」躲在海綿裡讓研究人員遍尋不著,其特殊的生態行為,值得大家特別來駐足留意。
海科館館長陳素芬表示,海科館首次成功人工繁殖綿蟹後,也將朝向人工繁殖螃蟹邁開第一步,未來將會改良育苗方式,以提高育成率同時也為保育工作鋪路,潮境智能海洋館除了展示與教育的主要目的外,也肩負北部海洋生物保育與復育的重要使命,首次繁殖出小綿蟹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