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水問天、缺水鑿井」 張顯耀批短視消極不作為讓事態更嚴重

417

記者吳文欽╱高雄報導

前國民黨立委、前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十六日認為,面對台灣嚴重缺水,政府應做全盤且長期計畫,不該有「淹水問天、缺水鑿井」的短視作為,消極不作為只會讓事態更加嚴重。

前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認為,面對台灣嚴重缺水,政府應積極做全盤且長期計畫,消極不作為會讓事態更嚴重。(記者吳文欽攝)

張顯耀質疑,台灣嚴重缺水,是天災?還是人禍?台灣平均年降雨量是世界平均值二點六倍,但台灣每三、五年都會面臨嚴重缺水問題,原因究竟為何會出現缺水?二年沒有颱風,是藉口還是真正的原因?

張顯耀指出,事實上,台灣自民國八十四年啟用的屏東牡丹水庫;及民國一0五年位於雲林的湖山水庫開始蓄水外,就只有各地河川的攔河堰、水庫加高工程,水利開發新建工程與台灣整體水資源需求嚴重背離,再加上全國整體水庫淤積率高達百分之廿九點五九,台灣缺水問題根本就是向天對賭,有颱風則以;沒颱風或雨量偏低,勢必缺水,而地球暖化全球極端氣候已成趨勢,缺水問題再不統籌改善就不是一場電影,而是一部又長又膩的連續劇。

他提到,民進黨政府六年多前強推的「前瞻基礎建設計劃」編列特別預算八千八百億,其中「水環境建設」預計八年投資約二千五百零八億元,剖畫「大幅降低淹、缺水風險,擘劃優質水環境」,當時勾勒美好的未來,經過五年,預算已經執行過半,依經濟部前瞻計畫最新報告顯示,有關水環境建設的執行,只有水環境亮點和打造親水空間等計畫,執行率達百分之七十五左右;而解決用水問題的開發伏流水和布建聯通管道達成率,卻只有百分之廿左右。

張顯耀表示,顯然,民進黨政府對於興建「看得到」工程,比「看不到」工程有興趣得多,如今真正遇到需要水的時候,還是雙手一攤怪給老天去年沒有颱風。

張顯耀說,解決缺水問題,應該主要有四個方向:首要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率,其二提高再生水效率,其三建構雨水回收,其四聯通管道系統。他主張,治水與缺水兩者相輔相成,是台灣長期困擾問題,台灣地形先天條件不良,豐水期與枯水期雨量相差距大,再加上大型水庫因種種問題難以新建的情況下,利用現有水資源,政府應做全盤且長期計畫,不該有「淹水問天、缺水鑿井」的短視作為,消極不作為只會讓事態更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