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探索〉處理區域衝突 跨洲聯盟相互威懾

剛在澳洲落幕的「護身軍刀」聯合軍演,有十三國共同參與。圖為參加演習的澳洲軍機。(翻攝自澳洲國防部官網)
蒙志成

韓戰(一九五0至一九五三年)於一九五三的七月二十七日,由美國領導的聯合國軍司令部與朝鮮(北韓)和中國大陸軍隊在板門店簽署停戰協議。戰鬥停止了,但戰爭從未正式宣布結束,集團化的新冷戰格局正在半島上演。

今年是韓戰停戰七十週年,朝鮮頻頻發射導彈,美國核潛艇四十二年來駛入南韓,而且在一週之內先後停靠釜山與濟州島海軍基地;朝鮮半島除了沿著二百四十公里邊界線長期對峙外,亦已籠罩在核威懾的險境中。

 

 護身軍刀 澳日韓13國齊參與

韓國總統尹錫悅七月十五日首訪烏克蘭,表態提供一點五億美元挺烏抗俄後;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和中國大陸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李鴻忠,二十七日共同出席了在朝鮮舉行的停戰七十週年閱兵式。

鄰近半島的日本海域,中國大陸與俄羅斯亦自七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進行「北部‧聯合—二0二三」聯合軍演,對鄰近的日本、韓國形成軍事威懾;另一方面,七月二十二日至八月四日在澳洲舉行的「護身軍刀」軍演,地處東北亞的日本、韓國也都派兵遠赴澳洲參加。

從朝鮮半島的核威懾,到東北亞到南太平洋的聯合軍演,可以看到國際間集團化的新冷戰結構已經愈來愈明顯。去年二月、也是俄烏戰爭爆發時,拜登政府公布「美國印太戰略」文件載明「美國更加堅定地立足印太地區,並在過程中強化這一地區」。

最近一年多來,美國除了重新強化近年來與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關係外,也透過「四方安全對話」(Quad),將印度納入印太戰略框架中,同時還成立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關係(AUKUS),加強軍事外交安全網。此外,拜登政府也強化了美日韓三方合作關係。

區域衝突已經無法單一處理,跨國、跨洲的集團安全聯盟正在迅速成形。集團化的合作的項目包括軍事、外交、經濟與價值理念等,彼此資源互享。而四月二十六日美韓共同發表的「華盛頓宣言」則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

 

 朝鮮半島無核化 美不抱希望

其一,美國希望韓國在「四方安全對話」中,扮演更重要角色,日韓有更緊密連結。宣言發表的一週後,日韓關係修好,韓國考慮向烏克蘭提供援助,美國則同意定期向韓國部署美國核潛艇。韓國往印太戰略報告的方向跨出大步。

其二,「華盛頓宣言」使得東北亞長期以來「六方會談」變調。中(中國大陸)俄朝、美日韓的六方會談,本來希望中國大陸發揮制約力量,讓朝鮮半島無核化;但宣言一出,等同美國對半島無核化不再抱希望,自己的核潛艦也駛入了韓國。

其三,東北亞的區域安全,不再尋求消除威脅,而是集團合作強化自己的軍事力量。該宣言雖然不鼓勵韓國擁有核武,但美國面對安全威脅,改以威懾力量對應;對於台灣,美國也同樣以加強軍備方式因應台海衝突。

由此觀之,剛在澳洲落幕的「護身軍刀」聯合軍演,有十三國共同參與,旨在強化集團的多邊合作、協同指揮作戰;從戰略角度看,不僅與中俄「北部‧聯合—二0二三」聯合軍演互別苗頭,也形同要對另一個集團產生威懾作用。

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左二)、中國大陸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李鴻忠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右二)出席韓戰停戰七十週年閱兵式。(路透)
 陸俄背靠背 聯合軍演頻率增

美韓發表「華盛頓宣言」後,雖然中國大陸馬上抗議,直指美國「搞集團對抗、冷戰思維,加劇半島緊張局勢。」但是形勢使然,中國大陸也正走向集團化。

二0二二年二月俄烏戰事爆發後,囿於國際社會對俄羅斯的譴責,中國大陸並沒有馬上與俄羅斯拉近距離,但眼見一年多來情況沒有改變,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抗專制體制的矛頭還指向中國大陸。中、俄背靠背增加聯合軍演頻率外,在東北亞還把朝鮮納進來了。

集團化的新冷戰格局還反映在「選邊站」。韓國親美路線已經很明顯,長期中立的芬蘭,今年四月已加入北約,同為北歐的瑞典也指日可待。北約已某種程度的成為印太戰略聯盟,一個「印太版的北約」正在形成,而印度則是未來觀察指標。

印度擁有十四億人口,戰略地位重要,是美國主導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的一員,也納入印太戰略框架中;但印度同時也參與中、俄主導的金磚國家與上海合作組織。此外,俄烏戰事開打以來,印度還大買俄羅斯石油。印度未來在美中之間若做出抉擇,集團化就算走完最後一枚棋子,新冷戰格局於焉完成。

俄羅斯總統蒲亭明年任期屆滿,是否還會繼續掌握政權?(路透,資料照)
 政治大戲連續演 不致陷熱戰

展望八月起的重要國際外交盛會,除了八月十八日將舉辦的美、日、韓高峰會,還有八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將在南非舉行金磚五國峰會;九月九日至十日在印度新德里舉行二十國集團(G二十)峰會;十月在中國大陸有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十一月,美國舊金山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

緊接而來的二0二四年又是大選年。一月有台灣大選;四月有韓國國會大選,將對尹錫悅的親美遠中路線進行民意檢驗;五月,俄羅斯總統蒲亭任期屆滿,是否還會繼續掌握政權?美國總統大選則是在十一月登場。

從下半年的外交表演舞台,銜接到明年的大選年,一齣齣表現政治會陸續上演,但不會有熱戰的意圖;主要原因是,疫後經濟,各國面臨高利率壓迫通膨,投資減少、不敢消費,在內政穩定優先的考量下,各國民意都不支持打仗。

但國際外交場合的表演政治,「選邊站」的氣氛濃,集團化對抗不見得和緩,但會互探資訊、管控風險,使彼此的衝突不致陷入熱戰。例如,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已向日相林芳正提議早日重啟中日韓三國各層級的高層峰會。

同時,外交的政治表演還會出口轉內銷,呼應各國內政上的抗衡主旋律。例如,西方國家藉譴責俄羅斯、韓國藉劍指中國大陸等,來回應內部民意希望領導人扮演不屈服角色的期待。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蒙志成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