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林業生態臺灣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正式揭牌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揭牌儀式。(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提供)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農業部原林務局整併行政院退輔會森保處業務,改制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於14日正式揭牌,將擘劃臺灣陸域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推動多元綠色森林產業,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永續生態環境,為臺灣打造林業及自然保育新未來。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林華慶表示,隨著林業政策的變遷與轉型,林務局從早期的台灣省政府農林廳所屬事業單位轉型為公務機關,進而成為肩負全國森林及自然保育重責之中央主管機關。然而,面對台灣林產業低迷以及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與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配合行政院組織改造,林務局改制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納入原本歸屬於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的榮民森林保育事業管理處業務,在政策及執行面都被賦予更多規劃責任。機關名稱選擇以「林業」取代「林務」或「森林」,宣示將以台灣多樣化的森林生態為基底,推動適地適性的多元綠色森林產業;「自然保育」則突顯厚植森林等陸域重要生態系及生物多樣性資源,才能作為產業發展的基石,讓國人永續分享自然生態系服務價值所衍生的惠益。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林華慶署長致詞。(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提供)

林華慶表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的願景是「永續林業,生態台灣」,因而新設計的署徽,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循環永續、平衡共好的設計理念。中心代表「人」亦代表「樹」與「林業」,上下藍、綠兩環代表藍帶(水)與綠帶(森林),整體象徵人與林業的存在奠基於永續的生物多樣性,彼此共生、共好、共榮;署徽中心圖案亦呼應原本林務局局徽的樹木元素,象徵傳承。

近幾年,林務局已開始為改制進行暖身,致力提升國產材自給率、揉合森林經營與在地原住民族權益,落實山林共管並振興山村綠色經濟、建構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各項工作成果已初步獲致國人肯定。今日揭牌後,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隨組織架構調適逐步擴大服務量能跨出國有林區,強化物種、棲地與生態地景保育,創造更多森林及自然碳匯,以永續為前提推動多元林產業。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揭牌典禮合照。(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提供)

林華慶表示,在未來半年內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將發布數項重要新政策與成果,例如擘劃下一個10年林業及自然保育大計的政策白皮書;推動國有林事業區全區的FSC (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國際森林認證,開展森林經營新典範;為提升森林與自然碳匯,將推出「企業參與森林及自然碳匯ESG專案媒合平台」,謀求企業、林農與減碳三贏。

在自然保育方面,將提升對野生植物的關注,優先投入資源於瀕危及受威脅之珍稀物種,並研擬受脅野生植物之保育策略與行動計畫;將野生哺乳動物監測範圍延伸至國有林區外的淺山丘陵、平原與海岸地區,精確掌握全台中大型野生動物的分布及族群變動趨勢,於每年揭露最新趨勢報告。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也說明,為提升國產材自給率於2028年達成5%的目標,木、竹仍將是現階段多元林產業最關鍵之一環,但該署也將積極推動可相輔相成的非木質產業發展,以提高林農收益。尤其面對2050淨零碳排的挑戰,速生的竹材將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材,而臺灣擁有面積18.3萬公頃的豐富竹林資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也表示將整合跨部會資源並串聯民間通力合作,重新打造從生產、加工、研發應用到銷售的新興竹產業鏈;在其他非木質產業發展,則優先輔導林農將林木撫育或收穫所遺留枝梢材或枝葉等剩餘資材,提煉精油或純露,並轉化為高單價精油香氛產品,剩餘資材可再做為菇包、生質顆粒或回歸林地養分,並持續盤點具地方或民族特色之林下經濟新品項,建立非木質林產品品牌及驗證標章制度,創造綠色森林產業收益。

林華慶指出,林務局改制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的意義非僅止於今日的揭牌儀式,如何以前瞻的政策回應國際趨勢及國人期待,並擴大機關服務量能,是責任也是義務。未來將致力厚植森林本金,善用滋生紅利,將其惠益永續、公平且合理地分享給這塊土地的所有人,實踐「永續林業、生態台灣」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