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人生〉吳朝添顧老米店兼顧傘

398
台南市米穀商業同業工會理事吳朝添自嘲開的是“雨傘”米店,生意稀落,但人情味尚存。(記者陳俊文攝)

台南市米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吳朝添,從民國五0年代開米行賣米迄今已一甲子,見證「米攪」這個行業由盛至衰的一頁滄桑。家裡一些賣米的檜木器具都已丟光,現在僅剩一台老秤服務幾家常客,現代人買米都到大賣場或超市,令人不勝唏噓。

吳朝添是北門人,他說北門人到台南市就從事兩大行業,一是開布行,一是開米店。他當兵後來到市區謀生,最早就在當時吳家班經營的「關帝港」大米行像永富、永安等米行工作,當時米行都直接將米提供給五彩龍、三新等大紡織廠的廚房使用,生意興隆。

獨立門戶後在正德街「正德堂」對面開設「義益米行」,當時賣米是專業,超市還未冒出頭,柑仔店不賣米,買米都得找米行,很多小吃攤、肉攤、水果攤都是主顧客,只要一斗以上就幫忙送到府,他都用這種服務精神和顧客結善緣。

吳朝添表示,這一甲子,光米就有很多變革。比如早期米用麻袋裝,一袋就是一百公斤,年輕時一袋上肩走透透,後來改成塑膠米袋,一袋米降為八十公斤,後來民眾愈住愈高,米又改成六十公斤一袋,方便搬上樓,現在的米變成一袋三十公斤,搬米的工人還嫌太重。

吳朝添指出,早期秤米算斗的,台南一斗是十四斤,約八點四公斤,若到嘉義就變成一斗十一斤半,兩地賣米有不同的計重方式。那時一斗米只要二、三十元,彼時的月薪是一千元,十萬元就可買一棟透天厝。

約三十年前,政府要求米商統一用公斤計重,雖然現在沒有人買米論斗的,但仍有很多人老人習慣用「斗」計重。而現在包裝米大部分都是五公斤一包,但也有不肖商人會偷斤減兩變成四點五公斤、甚至四點二公斤,所以買米要選擇信譽好店家。

台南市米穀商業公會全盛時期有五、六百名會員,米店凋零之後,現在只剩一百家,這還包括很多賣米的超商量販。吳朝添表示,很多米店都已關門大吉,他自嘲是「老人工」顧的老米店,生意稀稀落落,更是只為幾位老顧客而開的「雨傘店」。

米店生意一落千丈,半退休的吳朝添將重心放在正德堂的管理和正德愛心會的慈善事業,每年出錢出力襄贊廟務發展和愛心會運作,包括急難救助和捐血,賣米讓他養活一家人,現在則致力於慈善公益回饋社會。

(記者陳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