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晨
簡昌達(1962–)出生於台灣屏東縣,曾任台灣國展、台陽美展、全國油畫展、中部美展評審委員。1979年17歲首次參加第34屆全省美展獲得入選,此後多次於全國油畫展、台陽美展等國內外比賽展覽頻獲獎項並受邀在世界各地參展。
簡昌達的繪畫風格大致由印象派向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邁進。他青年時期曾為台灣前輩藝術家楊三郎入室弟子,亦曾師從李石樵等大師,創作遵循著傳統技法:草稿、小作、大畫的嚴謹過程,積累了紮實的寫實功力。他更擅長以瑰麗的顏色和流暢的筆觸捕捉光影的變化,傳遞印象派直觀的美感。2000年「光與色」個展是簡昌達印象派階段的成果展現,之後為求突破寫實繪畫的侷限,簡昌達開始尋求不同的表現形式,此時抽象表現主義給予了他新的窗口。抽象繪畫打破具象繪畫的限制,以純粹的線條、色彩、構圖傳遞情緒與內在世界,給予觀者更多想像空間。經由藝術家陳顯棟先生指導,簡昌達開始嘗試使用移植、拼貼、並置等後現代手法創作,將景物造型予以格放、簡化,並根據主觀色彩、互補色系搭配等原理創作,不再拘泥於寫實繪畫,風格呈現瀟灑多變的樣貌。
正如美國抽象表現藝術家瓊·米榭爾(Joan Mitchell)曾說:「我從記憶中的風景擷取靈感,我記住它給予我的感受。我不是在反映自然,我試圖畫出它留給我的東西。」米榭爾經常重複畫一個主題,如同反覆吟誦一首詩,傳遞風景給予她的個人感受。相較於具象繪畫直接描繪眼睛所見的景物,抽象表現主義強調藝術家受到外在環境的啟發與內在情緒呼應,將眼所見與心所感融會貫通,給予繪畫更多聯想的自由。簡昌達在2009年「心靈風景」個展、2010年「景色無邊」特展、2020年「四季歲彩」個展等一系列展覽中探索寫實與抽象的交融性,逐漸衍生出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
本次於台中大墩文化中心第一展覽廳舉行的「逸彩.風華」個展,展出作品六十餘件,畫作內容可大致歸類為三大主題:「四季風景」、「日月光華」、「生活況味」,兼具印象派與抽象繪畫的優勢,呈現瑰麗多姿的山川人文景緻,也展示畫家有趣的生活點滴。
王國維《人間詞話》將藝術分為「造境」與「寫境」兩類,並稱「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有經驗的藝術家能熟練地運用造境與寫境,將其所見的現實風景與心中風景融合。「四季風景」是簡昌達的造境藝術,將其所見日出、雲海、雪山、樹木等風景一一重組再現。
四季山景揉合了簡昌達對台灣五大山脈的印象,「春山圖」(50F)構圖形似范寬的谿山行旅圖,峻峭的山峰佇立於畫布中央,前景樹林鬱鬱蔥蔥,中景清溪流動,引導觀者視線穿梭於山林之中。「夏山圖」(60F)取用玉山印象,以濃重的翡翠綠構築山形,天空則以自然流淌的顏料表現風捲雲流的氣勢,縱向山脈肌理與橫向天空筆觸形成兩股拉扯的張力。「秋山圖」(50F)靈感源於大霸尖山登頂,橘紅色的楓林烘染氣氛,山頂之外是奔騰蓬鬆的雲海,空中流霞輕盈舒展,布局輕重有致,顏色細節豐富。「冬山圖」(60F)巧妙利用乙烯、膠等材料特質,藉由顏料的流動、龜裂、沈澱與擴散表現玉山冬雪厚重的肌理,山巔宛如一顆晶瑩剔透的鑽石,簡練的構圖展現台灣第一岳的靈秀巍峨。
簡昌達的山景更自由地揮灑色彩,作品「紅色山脈」(200×100cm) 大膽地用大片紅色渲染火燒雲下的九份老街、山脈與遠處的深澳海岸。作品「春夏之境」(80F)描畫初夏雨後放晴的森林,畫面上方遠山被金黃色的陽光壟罩,下方綠樹成蔭,金色與藍綠色呼應,空間遠近分明,令人神清氣爽。「湖畔春雪」(30F)描繪瑞士阿爾卑斯山脈的初春,高矮不同的山峰層次遞進,融雪在陽光照射下閃耀著銀色光芒,山坡上各種花卉植物綻放,繽紛的色彩將視覺引導向畫面中心的村莊與湖泊倒影,元素雖多而不雜,畫面愜意和諧。
櫻花與楓林亦是簡昌達的畫中常客,兩種景色通常是連綿一片的色彩,如何在相近的色彩中展現自我的繪畫風格,是所有藝術家的挑戰。簡昌達的造景藝術賦予畫面更多的故事性,例如作品「紅櫻語彙」(60F)以強烈的紅色圍繞在畫布四周,彷彿一個櫻花隧道,而中間的留白成為視覺焦點,引導觀者走入隧道一探究竟。紅色的櫻花像旋轉的鏡頭,給予畫面晃動的效果,白與黑色穩定畫面結構,同時也暗指流水與樹木。簡昌達也擅長以不同比例的寒暖色搭配表現楓林之美,舉畫作「日光紅楓」(50P)為例,畫家運用各種淺黃、艷橙、深紅、湖綠及白色,搭配不同的色階、明暗、厚薄肌理表現楓林的多彩多姿及日光丘陵龍頭瀑布的水勢。
旅行寫生是簡昌達獲取靈感的重要方式,也是他源源不絕的素材來源,山川樹木、城市人文,簡昌達在一次次繪畫中不斷地感受、探索、演練,將技巧千錘百鍊,終臻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
「日月光華」是簡昌達常使用的另一系列題材(符號)。在東方意象中,日意味力量、能量、生命力、熱情和創造力等陽性的特質,同時象徵上升、希望和光明。例如作品「朝陽」(50F)、「昇之華」(100F),畫面中的太陽代表蓬勃向上的意涵。月亮則代表著柔和、感性和神秘的陰性特質,象徵著情感、靈感、團圓;日與月有時也代表不同的時段交替或時間的流逝。
簡昌達在作畫時會刻意放大日與月的視覺效果,二者在他觀察風景時給予他特別深刻的感受,尤其是光線隨著時間挪移對景物產生不同的色彩渲染與氣氛烘托,在畫作「冬日暖陽」(30F)裡,金光粼粼的湖水倒映碩大的太陽,驅散冬日的冷冽,暖金色調與黑色的樹林,交織一幅閒適安逸的鄉村生活。「月光組曲」(80F)畫面中一輪明月給予全畫點睛之筆,觀者可以依照內心的想法詮釋,單純地欣賞造型與色彩,或者將色塊線條解讀為湖水倒影與山林樹木,藉由觀者的解讀完成作品的最終意涵。
光與色也是簡昌達長年研究的課題,從印象派時期直觀地捕捉光線色彩,到抽象繪畫中分析、解讀光色的原理,再以特殊媒材和肌理展現光色絢麗的變幻效果。藉由兩幅描繪秋日樹林的作品可以理解畫家對於同一主題不同光與色的表現手法。林間秋陽(50F)擷取九寨溝的瀑布、五彩池、秋林等的色彩元素,在畫布上重新構圖配置,基底以多層次而清亮的顏料疊加,使色彩穿過半透明的黑色薄膜顯現,猶如光線穿透樹林,其間掩映活潑的紅色、橘色、綠色,示意九寨溝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繽紛色彩。另一件作品「曦之燦爛」(50P)更為寫意,描繪雨霽乍晴的秋天清晨,畫面四周被鮮艷的紅色、紫色、黑色包圍,唯有畫布中央及上方透出一抹白金色光芒,猶如打開一扇窗口,讓人有撥雲見日、豁然開朗之感。
日與月常懸高空,凡人輕易可見,但在藝術家的眼中,日與月有各種不同的面貌與意涵。梁啟超評:「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虛幻,惟心所造之境為真實。」譬如同樣一枚圓月,在情侶眼中是美滿,在旅客眼中便有鄉愁,因為心境不同,所賦予的意義與境界便不相同。在過去二十年裡,「日與月」相關的題材總是反覆出現在簡昌達的畫作中,至少包含了四種意涵——可以是風景中的自然現象,也可以是畫家記憶的再現,暗示某一段時間的心情氛圍與時間的流淌,或者是一種象徵符號,代表新生、朝氣、思念等內涵,也可以只是純粹的抽象的色塊,讓畫面在有機與無機之間取得平衡的美感。
第三類作品「生活況味」,記錄了藝術家生活中有趣的見聞、靈感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例如作品「微醺」(100F),簡昌達表示這件作品可以從色彩與線條來欣賞抽象畫之美,但也有觀者聯想這是一支搖晃的酒杯,上面點綴著櫻桃與冰塊。畫面背景與前景微微傾斜的線條,在畫布三分之二處交叉,打破畫面的平衡,配合白色、紅色的明亮色塊,造成畫面晃動的暈眩感,彷彿微醺狀態下的放鬆愜意。受到弦樂演奏啟發而創作的「弦音組曲」(40Mx2),企圖以色彩的濃淡疏密來喚起觀眾的視覺共鳴;紅色氣勢張揚,白色鬆弛舒緩,間隙點綴的色彩靈動,視線由右下角的深紅色朝左上角漫延,再透過造型的引導回到原點,形成一個完整的視線迴旋。 (節錄)
簡昌達簡介
1962年生,台灣屏東人,北京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畢業,畫面偏好米黃基調,擅用灑脫、重疊的筆觸,肌理明顯,接近即興、印象派的揮灑,2009年開始融入嶄新技法,創造出獨特的意象風格。現任專業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