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漢
作者介紹:劉振漢先生現擔任台南文物協會副理事長,並於台南藝術大學攻讀「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收藏方向主要為古玉器範疇。
一、引言
在中國歷史上,清代乾隆皇帝對玉器的鍾愛使得宮廷中的玉器工藝達到了巔峰,皇家不僅傾注了大量的資金支持玉器的製作,更是進行了大規模的收藏。這使得宮廷中玉器的製作水準和藝術價值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更由於皇家的推動也促使社會風氣對玉器的收藏,以及整體社會的富裕及文人雅士的推動,使得清代繼明代之後成為中國玉器使用的另一個高峰。
翎管是清代特有的服飾用器,它是官帽上裝設在頂珠下用來安插翎枝的器物(圖一)。翎管的材質有翡翠、白玉、琥珀、青金石、水晶、琉璃(圖二)等。清代品級高的文官可佩戴翡翠翎管,品級高的武官可佩戴白玉翎管。
二、翎管的作用
清朝改歷代的朝冠為禮帽,禮帽又稱為「頂戴」。清朝官帽可分為上朝時的朝冠,祭祀時的吉服冠與日常生活時所配戴的常服冠。常服冠無頂珠,而朝冠與吉服冠的構造可分為頂珠、翎管與翎枝等部分,三者合稱為「頂戴花翎」。由上可知翎管是屬於官帽中的一種配件,作為與翎羽搭配的組件。(圖三)
三、玉翎管的種類及製作
玉翎管就材質可分為和闐玉的翎管(圖四)及翡翠質地的翎管(圖五),一般常見的翎管以無紋飾素器為主(圖六),有雕刻的翎管較為少見,雕刻的主題有字,例如喜字等(圖七);也有螭龍、蝴蝶等。通常質地一般都還不錯。
一般翎管的外型多為圓柱型(亦有一邊為平(圖八)),一端有鼻,鼻下呈中空狀,翎枝即由此插入。因此製作中空處就會留下類似煙嘴打孔後產生的痕跡,這也是一般判斷老翎管的主要方式。
四、翎管在社會文化中的表現
翎管在社會文化中的表現,主要是反映了清朝的等級制度、服飾風格、禮儀規範、藝術美學等方面。翎管是清朝官員服飾的重要象徵,不僅表現了其權力和地位,也展現了其品味和風格。
由前文我們可知清朝官服制度中,「頂戴花翎」是一種標誌官員品級的方法。它是由「頂戴」與「花翎」兩個部分組成。花翎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圓花紋,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圖九)
翎羽除了花翎還有藍翎,藍翎是以染成藍色的鶡鳥羽毛所作,無圓形眼。用來賜予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六品以下侍衛官員配戴,也用來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
所以花翎可說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按照《清會典事例·禮部·冠服》的記載:
「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駙(皇后所出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者輔國公的貴族,還有和碩額駙(嬪妃所出公主的丈夫)戴雙眼花翎。在皇宮內服務的內大臣,前鋒、護軍各統領、參領,可以佩戴單眼花翎。擔任這些職務的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出身。
可以說在清朝花翎的適用範圍相當嚴格,是清朝居某種特殊地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
清初規定親王、郡王、貝勒等一律不准佩戴花翎,皇室成員中只有貝子和固倫額附有資格戴三眼花翎,宗室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只能佩戴雙眼花翎,到了乾隆時期,花翎也被賜予榮獲顯赫軍功者,但是皇帝對賜給臣下三眼花翎卻非常的慎重。
花翎因具有崇高地位與榮耀,故特別被人臣所重視及嚮往。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就是一個例子;施琅降清後被任命為清軍同安副將,歸在漢軍的鑲黃旗,不久後提升為福建水師提督。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命施琅與福建總督姚啟聖攻取澎湖、台灣。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的水師於澎湖海戰獲得大勝,迫使鄭克塽率臣民降清;平臺後力辭靖海侯而懇求「照前此在內大臣之列賜戴花翎」。但當時大臣們認為按照規制,在外的將軍從未有賜花翎的先例,咸認決不能開先例,但康熙仍特別下旨予以賜戴。用侯爵來換一枝翎羽,可見其「花翎」所代表的特殊榮耀,況且施琅所得的花翎還只是一眼花翎。
後乾隆帝下明詔,不但上述親貴大臣可以戴用,如有顯赫軍功者也可以戴用。但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餘人,可見當時皇帝賜給臣下花翎是非常審慎的。
五、結論
翎管是清代文化的一個獨特的產物,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珍貴的遺產。玉翎管的研究和欣賞,可以增進我們對清代社會文化的了解和認識,也可以豐富我們的藝術和美學的鑑賞和創造。
當前於歸仁文化中心第一畫廊正展出「古意盎然匠心獨具–台南市文物協會會員收藏展」,其中就有筆者展出的12隻翎管(圖十、圖十一),展覽期間至12月10日;每個星期三至星期日上午九點至下午五點歡迎讀者前往觀賞指教。
備註:
圖片一來自故宮博物院網路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60600&Dept=U
圖片三來自網路https://zhuanlan.zhihu.com/p/141935548
圖片九來自網路https://kknews.cc/zh-tw/history/o59anvm.html
其餘圖片為筆者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