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神秘走讀 探索老城區魅力

擔任委託行及觀光巴士(Mity Tour)導覽志工的王世明老師,向民眾分享「基隆舊城區」深度旅遊路線。(基隆市政府提供)

記者吳翊慈/基隆報導

基隆的歷史文化豐富,作為早期就已開發的城市,保留著不同時期的地名與建築物,並隨著時代埋沒在現代城市當中,市府廣播節目「基隆Podcast」主持人余治明邀請擁有十多年導覽經驗,擔任委託行及觀光巴士(Mity Tour)導覽志工的王世明老師,向民眾分享「基隆舊城區」深度旅遊路線,讓聽眾們一步步了解基隆沿途的過往故事,及如何發展為今時今地。

王世明說,早期的基隆曾有鱟公嶼、鱟母嶼分別坐落在基隆港的東西岸,在春、秋兩季時,霧氣繚繞在鱟公鱟母嶼上,形成當時基隆八景之一的「鱟嶼凝煙」,文人許梓桑以「樹色迷茫疑欲雨,憑欄一望碧煙籠」的詩句來形容景致。隨著基隆港的開發,鱟公及鱟母嶼也消失在基隆的區塊。從日據時期的城市規劃,逐漸描繪出現代市區雛型,最有代表性的是被人戲稱為「基隆鬼屋」的林開郡洋樓。後來也被還原是穿鑿附會。林開郡曾在三峽以煤礦致富,在基隆市區興建了一棟洋樓式的建築,並曾經轉租給畫家、酒吧、船運公司等,見證基隆從日據時代的轉變與興衰。

王世明提到,基隆最著名的美食聖地「仁愛市場」,早期曾因鄰近土地公廟而被稱為「福德市場」,原先多以零售業為主,最興盛時期甚至進駐戲院;然而隨著基隆港航運興盛,許多來到基隆從事碼頭工人職業,為供應當地工人伙食,匯聚了各式的小吃及料理,仁愛市場漸漸成為基隆人的「灶腳」,由於鄰近崁仔頂,誕生許多日式料理店。崁仔頂最早是在日據時期形成的魚市場,旭川河扮演著輸送基隆港的漁獲,漁船必須在岸邊卸貨,早期的崁仔頂市場僅販售熟魚或醃漬品,但隨著市場規模擴張,現今的崁仔頂成為北台灣最大規模的魚貨拍賣市場。

王世明表示,當地最重要的信仰是慶安宮,始建於一七八○年代,且經多次翻修後才有目前規模,其中慶安宮最大的特色是湄洲媽、泉州媽、漳州媽「三媽同奉」,這段歷史淵源於基隆漳泉械鬥頻繁,經過當時的社會賢達調停,才漸漸走向和解,共同迎接泉州媽及漳州媽供奉,表現出族群和解意涵,讓慶安宮成為基隆的信仰中心。

余治明表示,基隆早在清領、日治時期就已奠定城市雛形,每一條街道巷弄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經過「基隆委託行」的行程規劃,讓故事與地方特色緊密串連,此次王世明分享景點的部分故事,全部的導覽內容可與「基隆委託行」在地團隊洽詢,來一趟基隆神秘走讀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