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彩繪人生〉教育與我 吳新華出版20萬字傳記

文/記者楊淑芬

吳新華在教育現場的記錄《教育與我》,2023年出版。(記者楊淑芬攝)

因為教育翻轉了自己的生命,前台南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校長吳新華,用自己一生奉獻給教育,2023年,他把在教育現場40年的故事,完整記錄,出版《教育與我》一書,洋洋灑灑20多萬字的傳記,溫厚紮實的記錄他的人生和教育生涯,分享勵志奮鬥的故事之餘,也留下台灣近年來教育改革重要的史實。

 

吳新華出任南大附小校長,和學生們打成一片。 (吳新華提供)
 偏鄉小孩的成長紀實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無差別大轟炸台南,在戰爭最紛亂之際,吳新華出生,生下來第3天就被祖母抱進防空洞避難;出生在最戰亂的時代,他的家鄉又在偏遠荒脊的台南四草,吳新華用自己的認真努力,改變自己的一生,並且為教育界留下無數紀錄。

吳新華從小特別聰明,5歲和姊姊上學,在窗外聽課,還代全班答對老師的問題,受到老師的關愛和青睞,也立下志向未來要當老師。真正選擇投考台南師專,是因為家窮;當了10年小學教師,才申請保送師大教育系進修,畢業後再回南師擔任助教,從助教升等到教授,並且歷任進修部訓導組主任、實習輔導處主任、處長、總務長、南師附小校長等,直到2011年退休。除了在教育界耕耘,吳新華也投身環保工作,擔任台南市紅樹林保護協會理事長,推展生態與環境保護教育,改變台江生態旅遊,為自己家鄉盡責。

 

在南師求學的吳新華(前右一)是游泳健將,曾帶領南師贏得全市中學聯運總冠軍。 (吳新華提供)
 凡事頂真使盡洪荒之力

《教育與我》一書,完全呈現吳新華「頂真」的精神,他允文允武,功課、游泳、音樂、美術樣樣拿手。他代表師範公費生標售米糧、在南師擔任員生消費合作社經理,賺了多少錢,都記得清清楚楚,他說留著完整工作日誌,所有數目都記錄得非常詳細。對求學任職時代遇到的困境,他也毫不避諱,念南師時不見容於導師、因為畫得好曾經臨摹古畫賺取學費、南師剛畢業分發之際就遇上「牽猴仔」,他沒有送紅包運作,被分發到阿里山下的大埔國小,整整走了7小時才走到學校。保送師大時因為英文不好,差點退學、大二時擔任黑手董事長家教,陪著學生成長、大學瘋狂念書整整修了186學分、在南師10年屈任助教難以升等…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都鉅細靡遺,細節很多,真實無妄言,讀來動人心弦。

而無論身處何地,吳新華都使盡洪荒之力,為學生而拚,他分發第一個學校大埔國小,山上學生學習不夠,他用2年的時間,重新教會小朋友6年的學習,沒有暑假沒有寒假,2年後32個學生有22個考上初中,創該校歷來最好成績。

 

吳新華初任教職在大埔國小教書,創下該校有史以來最高升學率。
(吳新華提供)
 教改的省思

吳新華教書10年後,再回到師大教育系進修,並且回到南師任教,再意外出任南師附小校長;他身處的時代是最動盪的時代,台灣從最窮困的時代,經過富裕再轉衰弱,也歷經惡補,九年一貫課程轉變,教育開放改革面臨的困境和荒亂。

他說台灣教育每下愈況是從80年代引進教育改革浪潮開始,其中又有3大關鍵問題,預算、師資、課程;教育經費在憲法中明定在中央不得少於預算總額15%,在省不得少於25%,在市、縣不得少於45%,但是87年修憲,把這個條文刪除,從此教育就萬劫不復。最嚴重的是83年師資培育法通過,各公、私立大學都開設教育學程,只要修滿教育學分就可以當老師,過去師資嚴格訓練的過程不見了,吳新華以台南大學教育系的錄取分數為例,過去要450多分才得以錄取,直線下降到200多分,老師的素質也急遽下降。

吳新華為了補償妻子的辛勞,在教授年休1年中,帶著愛妻謝幼治出國旅遊,一年出國5次,累壞了妻子,以後再也不敢輕言出國旅遊。
(吳新華提供)

課程的變化從九年一貫課綱開始,把國中小學所有課程濃縮成七個領域,在課程綱要施行細則訂定之後,立即上路,從教材、教法都急就章,教育界一場大混亂。吳新華記得那一年教育部開會檢討,有人把各出版社教科書的錯誤以A4紙記錄,這些A4紙黏起來剛好可以繞議一週,回想起來,吳新華不禁喟嘆,這種教改政策,置老師、學生於何地,他也升起不如歸去之嘆。

 

吳新華退而不休,老而彌堅,還繼續投入對四草鄉土生態研究中。(記者楊淑芬攝)
 退而不休  老而彌堅

教育生涯退休後,吳新華回到四草老家,過去的偏鄉老家因為都市更新,目前就在四草大道路旁,他以此做為研究室,繼續投入四草的生態研究和台江地區的養殖產業調查。

他曾經接任紅樹林保護協會前後4任理事長職務,奉獻10年時間,推動生態教育,改進導覽解說,出版《紅樹.綠水.白羽》、《台江祕境─歷史.人文.自然》,甚至舉辦「溼地生態產業論壇」,把四草的生態旅遊帶上高峰。

父親留下來的魚塭,吳新華用生態養殖法,一分地的魚塭全都引用海水,先養吳郭魚,再放入鱸魚苗,這些鱸魚以吳郭魚為食,再搭配米糠,養了8個月,就長到6斤大,健康鮮美。

農地上也是自然放牧的種植了番薯、木瓜、芭樂、檸檬、金桔,大多是看天吃飯,但是生長的空間夠大,也是欣欣向榮。

 

吳新華的魚夫生涯,養出肥美的虱目魚。(吳新華提供)
在自然放養的農地上,吳新華自在而快樂。
(記者楊淑芬攝)
 老家改建生態博物館

四草老家原是他和太太退休養老之處,2023年他最摯愛的太太過世,吳新華從悲傷中痊癒之後,回想與太太結褵一生,點滴在心頭,目前研究室充滿了當年的影像和文字,他要把這些雪泥鴻影全部整理好,是對自己的回顧,也是婚姻生涯所有回憶。

未來他計畫把四草老家改建為四草生態博物館,將他歷年研究和調查完整展示,將會是他對這一片鄉土留下最好的奉獻。

Show CommentsClose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