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0Comments
〈中華文薈〉臉怎麼可能是一本書?
■簡政珍
從1988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季節過後》到現在,三十二年過去了。時間變成一個模糊的臉孔,每個當下,都變成過去。意象追逐意象,變成幻影,詩集追隨詩集,變成一個抽象名詞。當年出版第一本詩集的興奮感,回首看來,類似空中的微塵。瞬間光影的映現還在,而大部分的印象已經被朦朧的時間沒收。
但是每個寫詩的當下,仍然是悸動的當下。無數的瞬間又累積成一本詩集。詩並無法挽留住那個彌足珍貴的瞬間,詩只是謙卑地告訴詩人,曾經有一個似有似無的瞬間。回憶裡充斥的意象已經漸漸成概念,但也經常因為一個意象似乎讓某個瞬間再現。
記憶裡有很多聲音與影子。每個影子都有自身動人的故事,詩不是小說,意象敘述並非還原記憶裡點點滴滴的情節,也不是將記憶縮減成一種概念。回憶中的概念經常朦朧,但一個明晰的意象卻使過去的某一個當下有了輪廓。
有讀友問我的意象是怎麼樣產生的?是不是有明確的意念在主導?假如有明確的意念主導創作,這首詩將可能很僵化,詩作可能會墜入「說明」的陷阱,詩將變成目的論的犧牲品。有所為而為的作法,比較適合報紙的社論或是民意論壇。這樣的寫法,作者心中的意圖太明顯了,詩作變成作者創作意圖的再現而已。
但詩創作也不是隨意為之,完全沒有方向。我們應該這麼說,詩人要寫一首詩時,心中一定有些朦朧的想法想變成文字。但創作時,若是一直要傳達這樣的想法,詩就變成目的論的犧牲品。對我來說,創作時,意象一波一波的來,並不是有意要去「實現」心中的理念或是想法,但奇妙的是,意象似乎和潛在的想法有種默契,因此雖無意,但彼此卻在非意識或是潛意識的狀態中,似有似無地呼應。
我一直告誡想寫詩的讀友,寫詩時不要讓想寫什麼主導意識。適度的淡化想法,可以讓詩做呈現妥適的美學距離。詩人應該自我提醒,文字與指涉物,彼此牽連的不是一條實線,而是虛線。因為是虛線,這首詩可能讓讀者感覺更「實」。
概念與想法是抽象的,是虛的,而意象是實的。每人都有自我的想法與理念,言談之間,傳達理念經常傳達的是一種重複,如此的理念經常讓人退避三舍。但假如我們用意象來思維、來表達,文字經常顯現新鮮感。從人類自有文明開始,道德論述的內容幾乎大同小異,一再重複。但意象化使這些論述歷久彌新。
我幾十年的創作大都是意象思維的產物。我以意象看人間,我以意象探討哲理。我的詩學也經常留下意象的爪痕。但回顧幾十年的創作,意象思維不變,但風格卻充滿變化。幾十年的詩,大部分的詩是意象推演意象,有人說我的詩「意象繽紛」,意象與意象之間經常在跳躍中呼應,語意之間不時留下空隙。〈臥佛〉、〈汽車在我的臉上的皺紋奔馳〉等等就是如此。但〈妳戴口罩的時候〉則專注於一個意象,藉由單一意象來推演敘述。
另外,我大部分的詩行,比較講究文字的稠密度,字裡行間,積極期待讀者的投入與想像。但這本詩集裡也有少數書作文字比較平淡,重點是詩的戲劇性,而非文字的張力。我有兩隻愛犬,達達與弟弟。兩隻狗的個性非常不同,我寫牠們的兩首詩,也印襯牠們的個性,彼此風格迥異。〈達達的眼神〉每一個詩行都是重點,因為文字凝結了語意的重量。但〈弟弟〉的文字平白帶點詼諧,重點是詩行演進時所展現的戲劇性。
大約五、六年前,香港一所大學在校園裡張貼我的詩,要我透過臉書去觀賞這些詩。於是,我開了一個臉書帳號。但之後我的心思雲遊四海去了,完全不在乎臉是否是一本書。到了前兩年,我因為在報紙刊登一首〈臉書〉,突然覺得以〈臉書〉揶揄「臉書」很有意思。於是我在臉書發表了第一首詩。但之後,我又任由自己的臉書荒廢,大約每半年才進來一次發表一首詩。發表的動作不到一分鐘後,又再度離開。由於長期荒廢,後來我的帳號被盜用用來賣產品,我感受到它的嚴重性,才在2019年11月正式登記落戶。
臉書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經驗。詩文發表之後,各方面的留言,是一種問訊,也是一種邀約,更是一種思維的激盪。我非常珍惜這種透過文字的對話。因為看不到臉孔,更感受到表象缺席卻心靈更加投入的溫暖感。我們也許會透過「書」去揣測作者的「臉」。但更多時候,我們關注的是「書」,而不是「臉」。
由於臉書,這篇序融合了一些臉友的留言、提問,以及我和他們的對話。這本詩集有一些詩已經亮過「臉」,但因為亮過臉,重新審視,有時會想再改變那張臉。於是,我原來發表的〈臉書〉,到了2020年2月變裝整容成為另一面〈臉書〉。
感謝每一首詩瞬間的思緒,感謝語言微細的提點,感謝詩中促成文字的各種情境,感謝情緒激盪中沈澱於心靈的意象,感謝沈默讓我面對現實的喧囂。
簡政珍詩3首
芒花
──在父親的墓碑旁
季節來臨
我才想到芒草的花絮
已經演練過你的漂泊
微風帶來的
曾經是一個偏安島嶼
所留下的鹹味
只是芒花
三三兩兩的言語
猶如午後打嗝的雷鳴
當年的風雨
在婉轉的溪流裡嘀咕
記憶中稀疏的陽光嘗試安撫斜雨
遠山孤獨地揚起壺嘴
倒出我們
難以沸騰的心意
雀鳥飛過
穿越光影失措的山色
我站立山頭
面對重疊排比的墳墓
突來的狂風
播散芒花滿天的訊息
我強制忍住咳嗽
傾聽遠方漸漸逼近的
嗩吶與人聲
【按】詩中的遠山是金瓜石附近的茶壺山。
──選自《變臉詩》
大地晨光
豪雨過後
我在暴漲的溪水裡
醃製昨日的夢境
一部停止心跳的休旅車
在巷口等待綠燈
一隻受傷的黑貓
眼睜睜地看著鼠輩橫行
一隻濕淋淋的鴿子
努力拍打翅膀
去尋找天色
路的盡頭是
一條臨時起意的河流
水中浮沉的書桌上
一隻公雞已經以啼聲
喚醒晨曦
豬群在水中競技,加速
逃離屠宰場設定的命運
一個年輕的學子
在五樓公寓頂端
對著水中探頭探腦的太陽
讚嘆
錦繡河山
──選自《變臉詩》
臥佛
樹影裡穿插的陽光
有您的影子
法界虛空抽象需要一片落葉
拈花一笑已經將時間壓縮二、三千年
似乎看到您眉宇放光
照現人間的幻影
塵緣有盡
您無法可說的法音
落在青苔的走道上
集結了人的腳印,和
螻蟻的從容
世間說法猶如縫隙裡叮咚的雨滴
眾生遊移
為輪迴或是不輪迴鋪路
千億日月盡是娑婆
這個世界堪忍,如
一條幼蟲,如
一條躲避人類眼睛的小蛇,如
毛孔中的大千佛土,如
您微笑成臥佛
──選自《臉書》
簡政珍簡介
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英美比較文學博士。曾任中興大學外文系主任、台灣亞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講座教授。
著有詩集《失樂園》、《臉書》、《變臉詩》等十三種;論述專書《詩心與詩學》、《台灣現代詩美學》、《電影閱讀美學》等二十二種。
2007年三月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曾為其舉辦「兩岸中生代詩學高層論壇暨簡政珍作品研討會」。2008年文津版的《台灣當代新詩史》稱之為「中堅代翹楚」。2019年聯經版的《台灣現代詩史》將其列為新詩百年七名焦點詩人中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