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去化養菇廢棄物 鴨鵝幫大忙

經乾燥粉碎後的栽培介質,對鴨鵝來說有良好的適口性。(畜試所提供)

記者黃文記∕新化報導

現代社會面臨著廢棄物處理的重大挑戰,其中菇類太空包每年產生的廢棄物介質達十餘公噸,對環境造成不小的負擔。農業部畜產試驗所與農業試驗所攜手合作,成功開發出菇類介質水禽飼料化技術,將菇類太空包轉化為具有鴨、鵝食用價值的飼料,去化了廢棄物,同時也為養殖業帶來了新契機。

畜試所表示,在這項技術中,以狼尾草為原料種植杏鮑菇後的栽培介質成為了關鍵的元素。畜試所與農試所成功將狼尾草應用於杏鮑菇的栽培介質,再將養菇後的介質開發為鴨鵝的飼料。菇類栽培後介質富有豐富蛋白質、必需胺基酸與礦物質,且大部分的纖維素、半纖維素及木質素等原本不易分解的成分已被菇類分解,適合作為畜禽的飼料來源。

狼尾草台畜草二號作為一種高莖粗桿型草種,具有木質化的特性,天候不佳時無法收穫。這種被遺棄的資源成為替代木屑菇包來源的理想介質。這不僅使杏鮑菇的栽培更加環保,同時也打開了將其轉化為鴨、鵝飼料的可能性。

由於鴨、鵝天生喜歡吃草,以狼尾草為來源的栽培後介質開發為鴨、鵝的飼料,在動物試驗中,體重提升、飼料更節省。以肉鴨及肉鵝上市前的飼料添加量百分之十來計算,單隻肉鴨及肉鵝便能分別去化二點四及三公斤的養菇廢棄物,可謂達到了經濟與環保的雙贏。

畜試所指出,菇類介質水禽飼料化技術目前已在肉鴨及肉鵝的應用取得初步成果,後續將針對種鴨及種鵝進行後續研究,該技術不僅可解決廢棄物問題,同時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效益。

Show CommentsClose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