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烏跍」縣史館開展一同走入竹縣煤礦史

「行烏跍」在竹縣縣史館開展,邀民眾一同走入竹縣煤礦史。 (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入了坑,命是土地公的,出了坑,命才是自己的」,礦村裡的一句話,訴說著礦工的艱辛,新竹縣政府表示,沿山地區從北到南都曾設有礦場,如龍臺煤礦、新竹煤礦及建豐煤礦等,不只帶給地方工作機會與經濟改善,也留下了集體生活記憶、時代故事及內灣線鐵路。
 新竹縣身為全臺第二大煤礦大縣,礦業文化更應及時保存與記錄,縣府文化局縣史館年度特展「行烏跍新竹地區煤礦特展」十五日起至今年年底,歡迎民眾一起來瞭解。
 縣長楊文科表示,「行烏跍」是一句客家話,指「在礦坑裡挖煤,同時用輕便車運送煤炭進出」。其中,「行」代表進出,「烏」意謂人在黑漆漆的洞裡工作,「跍」就是客家話的「蹲」,意指每個人的動作都要蹲,生動的傳達礦場的工作環境;台灣經濟起飛時,是靠煤炭當作能源,透過新竹縣煤礦史特展的重新梳理,帶領大家走入當年新竹礦場的記憶,以及礦工的生命故事,一同來瞭解新竹的煤礦史。
 經濟部礦務局科長林杰濱表示,早期竹縣煤礦特別在於它是化工原料,專門煉鋼使用及製作焦油,當時運用在醫療用品上,重要性高,危險性也高,礦工們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工作。
 展覽分為四大展區,分別為「煤與礦業知識」、「礦坑環境與安全」、「新竹地區煤礦」以及「新竹礦工人物誌」,除了透過文字認識臺灣與新竹地區煤礦業,更以實體文物以及手繪漫畫方式,讓民眾走進礦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