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伯羅德簽發和易孚首張區塊鏈電子提單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赫伯羅德簽發首張和易孚電子提單 (IQAX eBL),全球航運商業網絡(GSBN)宣佈,德國貨櫃航運公司赫伯羅德採用和易孚電子提單解決方案,為海連集團簽發首張區塊鏈電子提單。 據瞭解,此係繼上個月赫伯羅特宣佈採用和易孚電子提單後,在GSBN 基礎設施上簽發的首張電子提單,進一步體現區塊鏈電子提單在航運業的應用。該合作通過電子提單保證資訊的及時共用和準確性,為客戶提供更高效、更具視覺化及可控的供應鏈服務。 GSBN表示很高興見證赫伯羅德簽發首張電子提單,航運業向電子化轉變已經是一個趨勢,為航運業中最棘手的挑戰提供解決辦法,期待未來看到更多的企業運用電子提單提高效率,減少物流成本和風險。

Read More

降血脂藥 勿混用3食物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17日指出,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過高是心肌梗塞、中風、腎衰竭等慢性疾病的前導風險因子,而民眾最常服用之斯他汀(Statins)類的降膽固醇藥品,卻可能與食物發生交互作用導致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呼籲民眾用藥時應避免同時食用葡萄柚、紅麴與燕麥。 食藥署表示,台灣約有1/4的民眾有高血脂的問題,食藥署藥品組科長劉佳萍表示,依據現行國際高血脂治療指引建議,降低血脂除須藉生活習慣調整,包括增加運動、低鈉飲食及戒菸外,必要時仍須使用藥品作為控制血脂手段,常見的降血脂藥品有4大類。 第1類為斯他汀類藥品,常用藥品成分有Atorvastatin、Rosuva-statin、Lovastatin、Pravastatin、Simvastatin、Fluvastatin及Pitavastatin等,透過抑制肝細胞合成膽固醇,進而降低膽固醇含量。這是效果最強的降血脂藥品,也是最常開立的處方藥。可能且常見副作用包含肌肉疼痛、頭痛、疲倦等。 第2類為膽酸結合樹脂,常用藥品成分有Cholestyramine、Colestipol等,作用為在小腸吸收膽酸,使肝臟持續使用膽固醇製造膽酸,減少血中膽固醇含量。可能且常見副作用主要是腸胃不適、便祕等。 第3類為纖維酸鹽衍生物,常用藥品成分有Bezafibrate、Ciprofibrate、Clofibrate、Fenofibrate、Gemfibrozil等,透過活化特定酵素以降低血中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濃度。可能且常見副作用主要是腸胃不適及肝功能指數上升等。 第4類為菸鹼酸,常用藥品成分為Acipimox,可減少周邊脂肪分解,降低血中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濃度。可能且常見副作用主要是臉潮紅、紅疹等。 食藥署指出,斯他汀類藥品可能因食物交互作用致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如葡萄柚將抑制Statins的代謝使藥品血中濃度增高,紅麴與Statins結構相似而可能提高副作用的發生率,燕麥則會降低Statins吸收影響治療效果,服用此類藥品的民眾應注意避免食用,或食用這些食物時應與藥有相當的時間間隔。 食藥署強調,膽固醇濃度不是短期用藥就會下降的,請民眾依據醫師指示服藥,主動了解所服用降血脂藥品,並密切與醫師及藥師討論任何服藥問題,開始服用降血脂藥品後,建議定期回診評估血脂控制情形及服藥狀況,即使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等血脂數值已達標,也不要隨意停藥,否則可能又造成血中膽固醇上升,再度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Read More

粉刺痘痘惱人 中西醫內外改善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夏季高溫潮濕,不少人深受粉刺、痘痘困擾。醫師指出,粉刺、痘痘可以透過中醫食補調理內在環境,搭配外在醫學美容護膚,由內而外的改善粉刺、痘痘等肌膚問題。 淨妍醫美診所醫師黃瑋薇表示,夏季氣溫高、濕度大,皮膚容易因為高溫刺激皮脂腺分泌,產生過多油脂,混和汗液中鹽分和其他物質刺激皮膚,進一步堵塞毛孔。高溫和濕度為細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痤瘡桿菌更容易活躍,引發炎症性痘痘。 黃瑋薇表示,想要改善粉刺、痘痘,除了保持皮膚清潔、選擇適合保養品外,針對已經形成的粉刺、痘痘,可透過化學剝離技術,如酸類煥膚、水飛梭等,深層清潔且去除老化角質,疏通毛孔,減少粉刺和痘痘的生成。 同時,透過光療治療,如皮秒雷射、淨膚雷射、脈衝光等,以特定波長的光療促進代謝,刺激膠原蛋白增生,達到改善痘疤、粗大毛孔、細紋等問題,也能針對發炎後的色素沉澱或凹疤達到改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會有外油內乾的問題,這部分的人則可以加強肌膚保水度,除了勤勞擦保養品外,更是可以透過水光保養,將保養成分牢牢鎖進肌膚。 以中醫角度來看,粉刺和痘痘通常與個人體質密切相關,可透過食補調理,新博愛中藥行第三代經營人許書嫚指出,體內濕熱、肝火旺盛、脾胃不和等問題,往往是粉刺和痘痘的主要根源。 許書嫚建議以四神湯、黃豆芽湯、菊花養顏茶3道常見且易取得中醫食補料理,有效調理內在體質。

Read More

自體脂肪移植 乳房重建更優質

醫師李怡穎說,自體脂肪移植安全有效,可幫助乳癌患者達到乳房重建及美容隆乳效果,並緩解大量疤痕的不適症狀。(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52歲陳姓婦人罹患乳癌,作右側皮膚保留乳房全切除,並以義乳及闊背肌皮瓣進行重建,左側乳房同時進行隆乳手術,術後恢復良好,並接受癌症的治療。術後半年,病人出現雙側義乳移位及右側皮膚過薄現象,經整形外科評估後,進行區域調整、輔以脂肪移植手術,位移及皮膚過薄的現象皆有改善。 成大醫院整形外科醫師李怡穎指出,「自體脂肪移植」在美容手術是一項非常成熟的技術,廣泛應用於臉部調整及隆乳手術。過去幾10年,乳癌切除後的重建手術及美容隆乳的技術不斷演進,自體脂肪移植已成為重要的一環,在乳房雕塑中扮演關鍵的角色。自體脂肪移植有許多優點,首先,由於脂肪來自病患自己的身體,沒有排斥反應的風險;其次,在不同情境下,脂肪移植能讓外科醫師進行更精確的調整。無論是使用義乳或使用自體皮瓣的乳房全切除後的重建手術,以及部分乳房切除,脂肪移植都能改善乳房形狀或大小不規則的情況,達到更理想的效果。在美容隆乳方面,單純的脂肪移植可達到一定效果,或以義乳隆乳後,脂肪移植能使形狀更為自然。 她說,自體脂肪移植在疤痕修復方面也有助益,乳房全切除後病患會留下的大型疤痕,脂肪移植可改善纖維化組織所帶來的癢、痛、緊繃不適感、及手部活動的侷限。自體脂肪移植技術持續進步,近年發現,當脂肪微粒越小越均勻,手術效果越好。台灣發展出精微自體脂肪槍的輔助,使手術達到更優質成果。 李怡穎說,自體脂肪移植在乳房及乳癌手術中是一種安全且有效的技術,可幫助乳房重建及美容隆乳的病患達到更自然、更滿意的效果,並緩解大量疤痕的不適症狀。惟脂肪移植仍有風險和限制,包括脂肪可能再吸收不均勻、中心脂肪壞死、缺損變形範圍較大、需要多次手術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等。

Read More

北榮竹院醫護守護榮民健康

清晨6點未到,北榮新竹分院醫護人員就已為住民長輩進行8小時空腹的抽血。(記者彭新茹翻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北榮新竹分院醫護團隊17日一早就從竹東趕赴新竹榮家,為榮家住民長輩作健康檢查,醫護人員和榮家工作人員特別提醒長輩一定要遵從醫囑,藥一定要準時吃,不要自行減量,要與醫師討論後,由醫師決定劑量增加,千萬不要以為久病成良醫,自己當起自己的醫生,就擅自增加用藥量。 北榮新竹分院表示,家庭醫學部醫師清晨就率團至榮家辦理健康檢查,提供住民長輩在地化優質便捷的醫療照護服務,減少長輩舟車勞頓。清晨6點未到,工作人員已經穿梭在各樓層,為長輩抽血及收集檢體,用餐後引導住民依序完成腰圍測量、視力檢查、醫師理學檢查、口腔癌篩檢、B、C型肝炎篩檢、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等,行動不便的養護長輩,則由家醫科李映樺醫師親自至長輩床邊諮詢。 北榮新竹分院家醫科李映樺醫師親自至長輩床邊諮詢,對於醫師親切的問候,長輩不禁舉起大拇指說讚!(記者彭新茹翻攝) 榮家組長周育蓮表示,為體恤長輩年紀老邁行動不便,藉由輔導會三級醫療體系的支援,由北榮新竹分院提供健康檢查,長輩對醫師親切又溫暖的對話,臉笑開懷並豎起大拇指,紛紛稱讚好醫師,同時也不忘誇讚榮家團隊用心照顧,讓他們在榮家過得既幸褔又快樂。 新竹榮家為照顧住民健康,與台北榮總新竹分院合作,辦理健康檢查,藉由定期健檢及落實健康生活型態、規律就醫、遵從醫囑,讓長輩能有效控制慢性病與預防慢性病所帶來的不良影響,此次共有315人完成檢查。 新竹榮家家主任白恩惠強調,長輩的健康榮家最重視,這幾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長輩健康,榮家持續推動各項身心靈的照護活動,包括有體適能、復能、營養、舒壓、宗教等活動,並在家區廣植花木,鼓勵長輩走出戶外健康樂活。

Read More

健保1點0.95元 民團籲加強管控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日立院通過主決議保障健保平均點值1點0.95元。對此,民團17日呼籲應加強管控機制,否則恐惡化醫療資源配置不公,並應修法,強制醫療院所落實盈餘優化醫護待遇,以免口惠而無實惠。 對於立法院會不入法改以主決議方式處理,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17日表示,無論主決議、附帶決議,都沒有說明如何、以及為何要在現行論量計酬的框架下保障每點0.95元,且缺乏查核管理機制,避免衝量或醫療端過度利用。 滕西華強調,這裡所指的過度利用並不是醫療浪費,但總要把壞學生抓出來,否則可能加速惡化醫療資源配置的不公平。 此外,決議中也未提出如何合理提高保障有品質與價值的服務,滕西華呼籲,支持健保署特約採擇優方式,才有約束手段,並應積極提出醫療法修法,強制以法律落實,否則就是有口惠而無實惠。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劉淑瓊則提出3項期許,首先是在保障點值同時也必須有配套,如何有效管理醫療支出,若沒有好的配套管控,最後最後都是民眾要掏口袋。 第2個期許是呼籲健保署立即啟動健保點數支付制度改革,她認為現在存有非常高的不公平性,需要政府拿出魄力、決心與專業面對,另希望醫療提供者展現高度及格局。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期許,盼醫療服務提供者在給付得到合理保障後,應該拿出承諾,提升醫療品質跟國民健康,並反映在總額協商裡提出的KPI中。

Read More

嬤跌倒髖骨骨折 骨鬆惹禍

醫師孫弘諺說,掌握運動、高鈣、日曬要領,樂當存「骨」族。(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76歲的榮民張奶奶深夜上廁所,起身時未站穩,往前撞到桌子而跌坐在地,左側髖骨痛到全身不能動彈,經X光攝影檢查發現髖骨骨折,緊急開刀治療。進行骨密度測試後,發現骨密度T值低於-2.5,為嚴重骨質疏鬆症患者,經以針劑藥物治療,幫助增加骨質生成,並囑咐張奶奶多補充紫菜、黑芝麻、豆類、無花果等高鈣食物,多走路、爬樓梯,在家中安裝扶手、防滑地板,預防跌倒,也要持續複診監測骨密度,將近1年後,張奶奶的骨密度質提高,背痛感減輕很多,生活品質也變好了。 嘉榮骨科主任醫師孫弘諺表示,「骨質疏鬆症」通常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可以從身高變矮、駝背等變化觀察到有骨質疏鬆的症狀,嚴重時容易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引起的腰痠背痛、關節變形,遇到輕微碰撞或跌倒也容易導致骨折。雖然骨質疏鬆是沉默的疾病,因此提醒無論民眾要有「存骨本」的概念,為老年健康打下基礎。 孫醫師表示,造成骨質疏鬆的風險因子很多,女性停經、歷經更年期、或兩側卵巢切除的女性很容易發生骨質疏鬆。一般大眾,若長期缺乏運動、長期抽菸、飲酒過量,飲食缺鈣,都會引發骨質快速流失。 醫師強調,適度的作一些對抗地心引力的荷重運動,能夠提升骨質密度並增強肌力,改善身體的協調平衡,降低跌倒骨折的風險。不吸菸、節制飲酒,並避免過度飲用咖啡。攝取高鈣食物、適度曬太陽的原則,從年輕時就多存骨本,充實自己的健康存摺。

Read More

圓禿是自體免疫疾病 多數5年內復發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圓禿」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會反覆性發作導致圓型斑塊落髮,7成患者10到25歲即發病,嚴重時甚至可能造成連眉毛、睫毛、鼻毛及頭髮都脫落精光。醫師提醒,如有不明原因不規則落髮,應警覺是否為免疫疾病造成,及早對症治療。 資料推估,台灣有5萬人受「圓禿」所苦,林口長庚醫院皮膚免疫科部長鐘文宏醫師表示,男女老少都有可能會有圓禿,臨床從2-3歲的小朋友到8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都有,但較常見20-50歲成年患者,女性略多。因免疫系統誤攻擊毛囊組織,導致毛髮變細且不穩固,容易脫落所導致的圓禿,屬於非疤痕性落髮的一種,全球疾病盛行率約2%,且7成患者會在10-25歲就會出現症狀。 台北榮總皮膚部主任陳志強醫師進一步說明,圓禿的確切成因目前仍不清楚,但有許多原因可能誘發圓禿,包含壓力、感染、打疫苗等都有可能。大部分的圓禿是小範圍的斑塊落髮,但有超過3成的患者會進展成多發性、大範圍的圓禿。 圓禿的病程因人而異,有的患者會於1年內再生新髮,但若落髮範圍超過半個頭皮(50%)患者就較難自行恢復。且圓禿會反覆發作,多數會在5年內復發,若病程超過1年則稱做慢性圓禿,可能會出現更大範圍的落髮,難以完全恢復。 鐘文宏強調,圓禿造成的急性落髮且反覆不定的病程,常導致患者嚴重身心壓力。台灣的研究發現,圓禿患者自殺風險是一般人的6倍。 圓禿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抑制過度活化的免疫細胞。陳志強說明,針對小範圍的圓禿傳統治療方法包含局部塗抹、頭皮注射型類固醇等,針對較大落髮面積的圓禿病人,治療會考慮使用口服、靜脈注射型類固醇、或未正式取得圓禿治療適應症的免疫抑制劑。 針對嚴重圓禿患者,目前已有藥物可治療,透過選擇性地調節免疫系統,減少免疫系統對毛囊的錯誤攻擊與發炎反應,進而改善落髮。

Read More

視力監測 小六童近視飆至7成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國健署106年度「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結果顯示,幼兒園大班近視率(近視≧50度)為9%,小一學童上升至19.8%,小六學童更攀升至70.6%。國健署呼籲家長及早建立孩子正確的用眼習慣,以減少近視的危害。 隨著時代變遷及學習型態的轉變,加上正逢暑假期間,兒童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產品的時間大幅增加,若長時間近距離用眼,且缺乏適當休息,將增加近視的風險。 依據國健署102年國小低年級學童視力保健介入計畫結果發現,每週從事戶外活動達11小時,1年平均可減少55%的近視發生機率及減少12度的近視度數增加;每週日照時間超過200分鐘,則可以減少49%學童罹患近視的機率。 研究報告亦指出,不論有無近視的學童,若參加近距離才藝課程(例如:畫圖、書法、珠心算、小提琴、鋼琴等)或練習時間每週超過4小時,則有1.59倍的機率在1年內近視度數增加超過50度,顯示戶外活動是近視的保護因子,而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則是造成近視或近視度數增加的危險因子。 同時,陽光中的自然光線會增加視網膜多巴胺分泌的量,進而抑制眼軸伸長,戶外遠距離的視野,可以促進眼球肌肉放鬆和眼睛屈光度的調整,進而減緩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帶來的負面影響。 國健署呼籲,家長鼓勵孩子暑期多從事戶外活動之際,應注意避免熱傷害的情況下參加戶外活動,更要記得每年至少1-2次定期帶孩子檢查視力,掌握遠視儲備量,守護孩子珍貴的靈魂之窗。

Read More

脊椎微創術再進化 傷口0.7cm

病友李先生(右2)感謝台北榮總醫療團隊的治療照護。(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70歲李先生,因腰椎第4第5節神經狹窄造成雙側下肢麻痛導致間歇性跛行,台北榮總17日指出,經施以內視鏡減壓手術,患者手術傷口僅0.7公分,且術後隔日就可出院,台北榮總已進行超過500例此類手術。 70歲的李先生原是在大陸經商的台商,他熱愛高爾夫運動,多年來腰椎長期不適,即使經常做復健卻也不見減輕症狀,後來每步行大約10分鐘左右就需要休息,經台北榮總以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李先牛腰椎第4第5節神經狹窄,導致腦脊髓液循環不順暢,而影響正常步行。 台北榮總骨科部脊椎外科醫師林希賢指出,骨刺增生在40歲以上族群盛行率高達28%,男女發生比率則無統計學差異,但長期腰部承重負擔大的工作者較容易造成,惡化過程從剛開始的下背痛,會逐步轉為坐骨神經痛。保守治療方法可以考慮復健,而一旦神經空間狹窄超過耐受臨界點,保守治療方法就會失效。 林希賢指出,傳統手術治療一節段的脊椎狹窄傷口約需要5到6公分,脊突、椎板上的骨頭與肌肉交界處都需要破壞,新手甚至可能傷害到脊椎小面關節。且術後需要引流管排出瘀血,需住院3天以上;而近10年來發展的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包括椎間盤突出摘除術及脊椎狹窄內視鏡減壓手術等,傷口小於1公分。 台北榮總骨科部主任周伯鑫表示,內視鏡脊椎減壓手術是「微創中的微創」,不僅傷口小且對筋膜及肌肉組織破壞也較少,且術後恢復快,病人大多可於隔天或當天出院,大幅減省醫療資源,也減少組織沾黏等問題,提升患者生活品質,目前台北榮總已施行近500例,病人都對內視鏡施行減壓手術表示滿意;但此手術醫材無健保給付,病人需自費約8.5萬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