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台灣各地連日來持續受太平洋高壓影響,全台高溫如「烤番薯」。醫師提醒,為避免酷熱引發中暑、熱衰竭、熱痙攣等熱傷害,當發現有疑似熱傷害的患者,需即時補充水分、維持環境良好空氣流通或給予電扇吹拂、解開過多的衣物,協助患者散熱及儘速離開高溫環境,若症狀持續則需迅速就醫。
嘉基家醫科醫師薛詩潓說,熱衰竭、熱痙攣屬於較輕度的熱傷害,熱衰竭發生時會出現暈眩、頭痛、惡心、嘔吐、心跳加速、體溫升高、虛弱等症狀;若在過熱環境下過度運動後,除了上述症狀,同時合併有不自主的肌肉抽搐,即為熱痙攣。
中暑屬於重度熱傷害,會出現體溫高於攝氏40度以上和意識改變如言行舉止異常、癲癇、昏迷等,若處理不當,會導致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薛詩潓說,熱傷害的高危險群,包括65歲以上年長者或5歲以下兒童、肥胖者或身體質量指數(BMI)高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當下身體狀態較差者、熱適應不良者、有服用抑制排汗之藥物或利尿劑或交感神經興奮劑、有慢性病、心肺功能不良的患者、有認知異常的身心障礙者或失智症患者,在高溫環境下,更需格外小心。
薛詩潓表示,當溫度及溼度高時,應盡量避免在室外逗留或運動,在戶外活動應穿著較寬鬆且透氣、顏色淺、易排汗衣物,且做好防曬措施如戴合適的遮陽帽或撐陽傘,或戴著隨身小風扇,隨時留意所處環境的空氣流通度,避免過於悶熱。
即使在室內環境也可能會有熱傷害狀況發生,應隨時保持環境良好通風。夏季氣溫飆升,艷陽高照,如發現自己或他人身體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務必執行「蔭涼、脫衣、散熱、喝水、送醫」急救5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