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波治療 潛水員肱骨癒合

左肱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患者,治療前(左)活動受限,高能量聚焦型震波治療後(右)活動正常。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一名33歲男子因潛水夫病造成左肱骨頭缺血性壞死,不僅手舉不起來,睡覺痛醒,工作也被迫中斷;遍求南部各大醫院後,都建議他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在患者不願手術前提下,接受聚焦型震波治療,經8次高能量震波治療後,僅約8個月狀況明顯改善,活動功能恢復正常,一夜睡到天亮,且骨癒合中。 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澎湖松青診所骨科醫師李松青指出,患者自訴左手舉不起來,很不舒服且睡覺非常痛,半夜會痛醒。原本從事的潛水漁撈被迫轉換為建築業架鷹架工作,卻也大半年沒法工作。 檢查發現,患者左手前舉只有70度、外展60度,活動明顯受限;X光檢查確認,患者是左肱骨頭缺血壞死第2期。李松青表示,患者曾接受藥物及高壓氧治療,但持續疼痛惡化,多家醫學中心建議人工關節置換。 醫師李松青指出,高能量聚焦型震波治療可做為人工關節置換前的另一選擇。 (記者王正平翻攝) 李松青指出,因患者不願手術,建議接受聚焦型震波治療,以高能量震波治療在肱骨解剖頸位置每次施打4000發,每月施打1次、共8次,約8個月後狀況明顯改善。患者不僅一夜睡到天亮,活動功能恢復正常,X光片顯示肱骨頭癒合中。 李松青表示,以高能量震波治療缺血性骨壞死的效用,在於高能量震波打在肱骨解剖頸位置會造成微骨折,在骨髓腔裡形成破壞缺血性壞死的因素,並藉此造成骨髓內動脈刺激作用,讓骨髓內動脈往上長。因為肱骨頭缺血性壞死主要是因為肱骨回返動脈的慢慢栓塞,此時藉著強化骨髓內動脈,支撐肱骨頭不要再塌陷。 李松青表示,一般治療肱骨頭缺血壞死,多以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或高壓氧治療,但手術後活動範圍卻無法達到前舉及外展180度。患者雖經高壓氧治療卻沒改善且惡化,高能量聚焦型震波治療可做為人工關節置換前的另一選擇,避免進入第3期壞死。

Read MoreRead More

台灣學者發表光動能抗癌療法

牛津大學博士陳子瑄發表GPDT光動能抗癌論文。(陳子瑄提供) 記者楊文琳∕台中報導 台灣學者陳子瑄博士領導的英國牛津大學團隊,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的2024年全球藥物學研討會及第28屆廣州國際分子醫學研討會,發表最新研究成果GPDT光動能抗癌製劑論文。這一創新的抗癌療法,引起國際藥學與醫學界的廣泛關注。 癌症已成為現代社會的流行病,為全球健康的頭號殺手。陳子瑄及其團隊發表GPDT光動能抗癌製劑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日光中的400~700nm波長範圍,激活植物中的天然成分,從而產生強效的活性氧,這些單態氧分子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生長。陳子瑄表示,GPDT是全球首創的純天然光動能療法結合陽光與植物成分,患者無需承受傳統化療和藥物治療的副作用,改以天然植粹食療,並搭配戶外曬太陽的方式,讓患者擁有更自然、安全的治療選擇。 陳子瑄的研究團隊包括劉達均博士、黃心怡藥師和陳耀寬博士。牛津博士陳耀寬教授表示,光動能應用於抗癌防癌的獨特性在於其能在不損害正常細胞的情況下,有效抑制癌細胞生長,這項創新的療法結合了天然植物萃取物與自然陽光,開創全新的「陽光抗癌」的治療契機。該研究已技轉英國奧帝康生醫,預計明年上半年以保健食品形式上市,陳子瑄也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多食用綠色蔬菜,並適當曬太陽,降低罹癌風險。

Read MoreRead More

讓愛永續 童醫器捐感恩音樂會

捐贈者家屬代表與受贈者代表互贈感謝花束。右1為捐贈者蔡先生的太太周女士,中為去年接受肝臟移植的受贈者洪先生的女兒,左1為今年受贈移植成功的曾先生。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童綜合醫院28日舉辦「生命永恆‧愛的樂章─器官捐贈移植感恩音樂會」,邀請莊慧淨老師帶領〈繆思室內樂團〉與小提琴演奏家張芸萱表演,讓優美的樂曲撫慰大家的心靈。每年音樂會邀請歷年捐贈者家屬及受贈者參加,這次共有20個家庭共計52人出席,最後也進行手寫繪馬祝福活動,祈願愛的循環永續。 遺愛人間的捐贈者蔡先生,2017年因意外離世,生前曾表達器捐的想法;還說若是器官不能使用,也想捐出去提供教學。家人尊重其心願,最後成功捐出心、眼角膜、骨骼、雙側腎臟。這次活動由周太太到場緬懷,稱蔡老師發揮大愛讓更多家庭圓滿,並勉勵重獲新生的受贈者好好愛惜身體,享受人生。 另外,去年接受肝臟移植的洪先生,因肝病變在2020年8月開始等候肝臟移植,期間歷經數次肝硬化產生的併發症,肝昏迷、意識混亂、腹水、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水腫等不適,時時刻刻擔心復發能否安然度過。等待移植3年中,全家人膽戰心驚、相當煎熬。 兒孫與女兒也陪著洪先生參加活動。兒子代表感謝善心人士捐贈器官,讓父親獲得重生機會;也感謝胃腸外科薛冠群醫師、洪翊慈協調師和童綜合醫護團隊,因為有大家的愛,讓父親有活下去的希望,全家能一直在一起。 莊慧淨老師帶領的〈繆思室內樂團〉與小提琴演奏家張芸萱小姐到場表演。(記者陳金龍攝) 今年受贈移植成功的曾先生也到場分享,因為年輕時不珍惜身體健康導致洗腎,躺在床上覺得「我的人生就這樣了」。後來等候移植1年半重獲新生機會,謝謝一路上遇到的朋友、醫療團隊成員與大愛捐贈者,現在有機會自省吾身,更珍惜得來不易的身體。 童綜合副院長鄭伯智表示,院方推動器官捐贈及移植,2004~2024年已進行心臟移植1例、肝臟移植91例(48例活體、43例大愛捐贈),腎臟111例(9例活體、102例大愛捐贈)。童醫院移植團隊跨科整合資源,成立病友支持團體,以專業的醫療團隊服務,提供全程、全人的優質醫療照護,持續提升醫療品質。

Read MoreRead More

增生療法 籃球員肩膀重生

  物理治療師劉芳廷為肩膀嚴重受傷患者進行徒手治療。(台北醫院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林姓大學籃球隊員在比賽中摔倒,導致肩關節嚴重損傷,肩膀活動度大幅受限,日常活動如穿衣和洗澡等都有困難;經復健科醫師施予增生療法、徒手治療和復健運動等綜合治療,肩膀已恢復原本的活動範圍,成功返回球場。 衛福部台北醫院復健科醫師黃尚阡表示,肩關節是由肱骨、肩胛骨、鎖骨及胸椎等多個結構組成的複合關節,並與肌肉和韌帶相連。由於關節本身結構的特性,使其活動度大於穩定度,日常生活中多數的動作模式皆需要肩關節參與;運動過度使用或外力衝擊會導致肩關節損傷,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肌肉和韌帶老化,亦容易導致肩關節受傷。 衛福部台北醫院復健科醫師黃尚阡針對肩關節嚴重受傷患者,擬定增生療法等綜合治療方案。(台北醫院提供) 黃尚阡指出,增生療法是一種低侵入性、具有促進組織生長優勢的治療方法,副作用相對較少,是目前治療損傷的熱門選項。因增生療法使用注射方式,治療後1週內可進行輕度活動,促進血液循環;但需避免劇烈運動及重負荷活動,也要避免熱敷,以減少發炎的風險。 物理治療師劉芳廷表示,在醫師處理損傷後,受損的組織開始生長和癒合,徒手治療能使肩膀周圍軟組織放鬆,促進體液循環;再透過關節鬆動術,藉由牽拉單一關節的不同方向,關節轉動角度增加、周邊軟組織的牽拉,使肩膀更加靈活。 劉芳廷表示,在治療過程中,關節牽拉可能會對過度緊繃的軟組織造成微傷害,一些病人會在治療後24小時內稍感不適或輕微疼痛,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可通過冰敷緩解疼痛、加速康復。

Read MoreRead More

腎友分享 遵醫囑14年未惡化

「共抗疾病,慢性腎臟病病友經驗分享會」活動,吸引近百名病友及家屬參加。(新樓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台南新樓醫院28日舉辦「共抗疾病,慢性腎臟病病友經驗分享會」,吸引近百名病人及其家屬參加。一名男病友分享,他的腎臟病在醫師協助下,穩定控制14年沒繼續惡化。 分享會在台南新樓醫院舉行,院方派出多位醫師作專題講座,包括陳建安醫師談尿酸對腎臟的影響,讓與會者更加了解控制尿酸的重要性,以及其與腎臟疾病發展的關聯。他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幫助病友掌握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黃麗雪醫師分享透析治療的相關知識,包括透析種類、過程與病人該如何適應。她強調,患者在透析過程中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並鼓勵大家保持積極心態面對治療。 王婷翊醫師介紹護腎飲食要點,指導與會者如何選擇合適的食物,以保護腎臟功能。她舉例分析多類食物的健康益處,並提出飲食調整的實用建議,吸引現場目光並激發大家對健康飲食的熱情。 會中不僅提供專業知識,還促進病人之間的交流,讓大家在抗病的道路上不再孤單。病友分享各自治療經過與心路歷程,展現堅韌不拔的精神,整個會場充滿正能量。 新樓副院長周立平說,分享會讓病友及家屬更了解腎臟病,及如何透過飲食照護,提供分享經驗和與醫病雙向溝通的平台。期待未來有更多交流,攜手面對慢性腎臟病的挑戰,實現健康生活目標。

Read MoreRead More

醫院分區總額制 明年試辦

健保署長石崇良(左)28日表示,健保以急性後期醫療整合照護模式(PAC)助患者避免重症後失能,預計2025年上半年將針對3大方向檢討修正,下半年實施小規模試辦,最快可在籌編115年總額時納入新模式。(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健保署長石崇良28日表示,將推動醫院總額分區共管試辦計畫,對各醫院前一年健保額度與急重症、政策配合事項給予基本保障,其餘採分階給付,最快明年第1季上路。 健保總額事先分牙科、中醫、西醫基層與醫院4大部門匡列預算金額,醫療服務給付事後論點數計算,一旦服務爆量,點值就會稀釋。 石崇良表示,健保執行上,會考量服務密集度、人口數、人口結構等,按公式分給台北、北區、中區、南區、高屏與東區等區;過去在醫院總額管理上,各區有不同做法,也因此看到不同的管理成效。 各區管理模式中,石崇良說明,南區採「斷頭」式,將分配下來的醫院總額,按各醫院前一年度情形分配一定基本額度,再按照當年度核定的健保總額成長率,將成長額度分為3階,各階有設有不同點值,超過就不予給付。 台北區則採「攤扣」制,石崇良解釋,由各醫院各自申報,若單季申報額度超過當季總額,多出來的部分就由各個醫院申報量按比例扣回。 不同管理模式有不同成果,石崇良說,以南區為例,因為有每個醫院都配有一定額度,視成長率決定點值,就可避免醫療衝量;但若大家都吃大鍋飯,就算最後按比例攤扣,衝量者得到的健保給付還是會比較多。 石崇良指出,因各醫院管理狀況不同,推動門診減量,不能齊頭式要求各醫院都要減2%,否則對各區醫院、民眾都不公平;因此將自明年起,參考南區過去作法,執行「醫院總額分區共管試辦計畫」,盼藉固定各醫院額度,促進醫院自我管理,避免重複或不必要檢查,達到門診減量效果。 石崇良表示,未來各分區會以醫院前一年度收入分配基本總額,並區分不同階段成長率的給付點值,讓大家有目標做自我控管。目前除台北區外,其他各區都已同意明年第1季起實施;不過針對剛性需求,如腦中風、急性心肌梗塞等急重症治療,及配合政策推動的居家醫療、在宅照護等,則不計入成長率。

Read MoreRead More

微細血管栓塞止痛 緩解關節炎

醫師王思讚運用栓塞緩解指關節炎之苦。 (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一名女牙科助理右手大拇指劇烈疼痛,伴隨手指腫脹,不僅整個思緒被影響,且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由於患者長期受困於類風濕關節炎,傳統治療方式未能取得理想效果;經施行「微細血管栓塞術」,症狀獲得改善。 大林慈濟醫院疼痛專科醫師王思讚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當體內免疫系統失常,開始攻擊身體正常組織,造成發炎反應,最常影響的就是關節與肌腱。透過一些類固醇的局部注射雖會緩和疼痛,但只能維持1個月。 王思讚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如有關節疼痛的問題,可先透過免疫藥物的調整,控制發炎的源頭;如仍無法有效緩解期關節的疼痛,可考慮接受最新的治療技術「微細血管栓塞止痛術」協助。

Read MoreRead More

達文西救援 95歲嬤戰勝輸尿管癌

95歲「阿月嬤」罹患第3期腎盂及輸尿管癌,接受達文西手術,術後10天康復出院。(記者徐義雄翻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95歲「阿月嬤」2年前飽受血尿所苦,體重剩39公斤,就醫後確認罹患第3期腎盂及輸尿管癌,擔心年紀大手術風險高,遲遲不願積極治療,在孝順外孫女鼓勵下,接受達文西手術,術後10天康復出院。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泌尿部長、主治醫師黃志平指出,患者本身有高血壓、中風和阻塞性肺病病史,2年多前反覆血尿數週,導致身體每況愈下,體重直直落到剩下僅39公斤,可說是風中殘燭,阿嬤擔心病況會拖累家人,就醫十分排斥。 孫女表示,原本是媽媽在照顧外婆,媽媽多年前因病離世,病榻前特地囑託「務必要繼續好好照顧阿嬤」。她協助阿嬤生活起居,並苦勸「我們希望再多陪妳好幾年,所以你要勇敢喔」。 安排電腦斷層和核磁共振檢查,阿嬤右側腎盂有腫瘤,侵犯到腎盂旁的脂肪,確診為第3期腎盂及輸尿管癌,並未轉移到其他器官。 阿嬤突然感染新冠肺炎合併肺積水緊急住院,治療後阿嬤脫離險境,體力逐漸恢復。隔月再度評估手術時機,匯集多專科會診討論治療方案,決定採用達文西機器人手臂手術切除右側腎臟、輸尿管和部分膀胱組織,術中一併修補右側疝氣,手術整整歷時210分鐘,出血量僅30毫升,無須任何輸血。 術後阿嬤快速拔管,無需轉入加護病房觀察,孫女細心照顧,住院10天後出院。病理報告證實阿嬤罹患的是第3期腎盂泌尿道上皮癌,之後孫女每次都陪著阿嬤回診,扮演最強後盾,帶著阿嬤遊山玩水,。 追蹤2年來,無論是電腦斷層、磁振造影和膀胱鏡檢查顯示腫瘤無任何復發跡象,可說是抗癌成功,阿嬤每天在家人陪伴,享受天倫之樂。 黃志平指出,考量患者年事已高,身體狀況不若一般患者強韌,若採用達文西手術,手術時視野更清晰、寬廣,提供精準縫合,且術後傷口小、復原快,高齡患者盡早恢復生活作息。

Read MoreRead More

5不科學減重 半年減掉17kg

醫師彭馨儀表示,科學減重的核心在於將醫學研究與實際生活結合。(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44歲陳女長期受困於體重問題,體重一度高達84.2公斤,伴隨脂肪肝、膝蓋與髖關節疼痛、打鼾和疲倦等健康困擾,前往「減重特診」尋求幫助。醫師及個管師協助進行科學減重計畫,短短半年內減至67.6公斤,瘦下將近17公斤,腰圍從98公分縮至79.5公分。 長安醫院家醫科醫師彭馨儀表示,減重是健康管理的重要一環,過程不應充滿焦慮或壓力,結合科學的飲食管理與正念覺察,患者愉快且持久地維持成果。 與傳統減重不同,科學減重是以實證醫學為基礎,強調「5不原則」:不挨餓、不限制菜單、不設定不可以吃的食物、不強制記錄食物和不強制秤重、算熱量。透過結合患者的生活習慣,找到適合的飲食模式,使用合法的減重藥物輔助,提供豐富的衛教資訊、實戰技巧,減重不再是艱辛的抗爭,而是變得有趣又容易堅持。 陳小姐說,減重過程中逐步養成紀錄飲食的習慣,清楚了解自己的飲食需求,定期與彭醫師溝通,調整腳步與觀念,半年內,減重約17公斤,體脂肪率從36.3%降到26.2%。意外驚喜是,丈夫和母親被她的改變感染,一同進行健康飲食,也跟著變瘦了。療程結束後2個月,保持著良好的體脂肪率25.9%。

Read MoreRead More

翁跌後躁動 竟是腦中風

大甲李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張峻誠,提醒3高患者應注意天冷事項。(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首波下探10度強烈大陸冷氣團靠近,因氣溫突降讓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風機率大增。台中一名70多歲老翁,日前在家無故跌倒,送醫治療後返家,未料行為躁動,家屬驚覺不對勁,馬上再送醫急診,經過詳細檢查,發現老翁中風,腦部有阻塞,安排住院治療,醫師表示,最近1個月院內收治中風住院個案至少10例,提醒3高患者要多加注意。 大甲李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張峻誠表示,該患者日前在家中跌到後,家屬先送到其他醫院治療,檢查後發現腿部骨裂,沒開刀便返家休養,回家之後患者情緒驟變,變得躁動不安,家屬馬上又把他送到大甲李綜合醫院急診,經過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腦部胼胝體旁邊的血管阻塞。 張峻誠指出,一般中風患者常見的症狀是身體半邊麻痺、無法動彈,但是該名患者卻行走導致跌到骨裂,推斷有可能是中風不自知。由於一般人無故情緒躁動不安,有可能是電解質不足、肝腎功能異常,或吃到藥物引起,進一步檢查抽血及詢問家屬皆都沒有異常,因此,便推斷有可能是腦中風。 張峻誠說,確認患者腦部血管阻塞,馬上安排住院治療,經過3天療程後,意識逐漸恢復正常,也能開口說話。臨床上,腦中風除了常見的半身不遂的運動障礙、意識不清,精神上也會出現情緒冷漠、躁動不安、記憶喪失等改變。 「天氣驟變突然變冷,有三高的患者更要小心中風!」張峻誠透露,最近院內收治中風的患者至少10名,年紀輕的只有50多歲。由於罹患高血壓的患者,在冬天低溫的時候,血壓會比平時上升約10到20毫米汞柱,因此,如果平時沒控制,血壓在150毫米汞柱,有可能在天冷變天時就會飆到170毫米汞柱,容易導致造成中風。 張峻誠指出,依據文獻統計,天冷低溫誘發缺血性腦中的比率比一般高至少2.9倍。如果天冷又躲被窩不常喝水,容易讓血液黏稠度增加,提高中風的危險。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