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發炎性腸道疾病不但少見且不易診斷,常被當成一般腸胃炎。成大醫院影像醫學部醫師王博說,以小腸發炎例,以前必須針對病灶手術切片診斷,現在可利用影像學檢查,包括電腦斷層、磁振造影腸道攝影,搭配膠囊內視鏡或小腸鏡,做病灶觀察、評估確診。
一名9歲男童反覆右側腹痛、腹瀉,嚴重時一天要跑超過10次廁所,症狀持續逾2年,體重越來越輕。成醫小兒腸胃科安排胃鏡、大腸鏡檢查及磁振造影腸道攝影,發現近端及中段空腸與迴盲瓣端有多處病灶,進一步安排膠囊內視鏡,又發現有多處潰瘍,確診為克隆氏症,屬發炎性腸道疾病。經靜脈注射免疫抑制治療後,控制腸道發炎反應,出院後按時回診,生活回復正常。
王博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是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等2種造成慢性腸道發炎疾病的總稱,是西方人常見疾病,東方人則有逐漸增加趨勢,可能與飲食西化影響、胃腸疾病診斷工具進步,或對疾病有了較多了解有關。年輕人或小朋友如有經常慢性腹痛、腹瀉、拉稀便,甚至血便,且長期反覆發作,即使飲食控制、休息,甚至吃藥也沒有改善,很可能不是一般的腸胃炎。醫師評估後需進一步做影像學檢查,以確定是否為發炎性腸道疾病,以免腸道持續發炎,可能造成潰瘍、出血、纖維化狹窄,甚至產生廔管。
王博說,發炎性腸道疾病剛發病時,容易跟一般急性腸道感染、機能性腸胃障礙及大腸癌等混淆,通常需要做鑑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