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友8成愛走路 非動得有效

癌症希望基金會29日提出「癌後運動處方」,主張強化癌友「肌力、肌耐力、敏捷、平衡、心肺功能」5大核心能力,這樣動起來才能真正有保庇。(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全癌症5年存活率逾6成,國際間研究顯示,運動能降低癌症復發風險、改善焦慮憂鬱情緒,癌症希望基金會29日提出「癌後運動處方」,主張強化癌友「肌力、肌耐力、敏捷、平衡、心肺功能」5大核心能力,這樣動起來才能真正有保庇。

最新癌症登記統計顯示,台灣每年新診斷罹癌人數高達12萬1762人,但全癌症的5年相對存活率也從91-95年的40.7%,進步到106-110年的62.1%,使得癌症治療的焦點,從消滅危及生命的癌細胞,進一步延伸到癌後的康復。

國際上,美國癌症協會、澳洲臨床腫瘤學會等國際學會共同發起「運動即良藥」,指出癌後運動應納入癌後追蹤階段的處方之一。

呼應此訴求,癌症希望基金會榮譽董事、北醫附醫血液腫瘤科醫師謝政毅表示,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與高醫大運動醫學系合作的研究調查顯示,癌後病友近8成偏好走路,顯示雖然有動但並非「動得有效」。

且將近6成的病友並沒有得到醫療人員建議運動的提醒,其餘4成的病友雖有接受醫療人員的建議,但建議方式大多是走路,顯示醫療人員對於癌友運動的了解仍有侷限,並未意識到應有復健、教練跨專業的接軌。

另一方面,造成病友的運動障礙原因,有超過4成是因為治療後的不良反應,事實上,國際文獻卻顯示了運動可以降低癌症治療後的中長期副作用,如疲憊、淋巴水腫、改善睡眠、降低焦慮憂鬱。

因此,癌症希望基金會提出「癌後運動處方、有動 『5』保庇」主張,強化癌友「肌力、肌耐力、敏捷、平衡、心肺功能」5大核心能力,重建其身體機能,有效提升日常活動能力,改善整體康復效果。

立法委員王正旭亦呼應「運動即良藥」主張,強調在癌後康復階段中的癌後運動與癌後追蹤,兩者應該同樣受到重視。希望政府也能在癌友運動政策上超前部署,整合醫院與社區的資源,盤點中央與縣市相關資源,加強跨部會合作,確保癌症病友在康復過程中得到全方位的支持。也呼籲癌友積極參與一起守護自己的健康,要活得久、而且活得好。

癌症希望基金會自2022年起即規劃為期3個月共12堂的癌後運動處方課程,迄今參與癌友累計已20梯次,從課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藉此課後維持運動習慣的比例高達85%,疲憊程度與整體生活品質均獲得改善。

未來,癌症希望基金會也會持續開辦癌後運動處方專班,讓全台各縣市癌友能有機會透過專業教練的指導,以常訓代替長照,讓身體能力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