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從生鮮肉品密封包裝、餐廳外帶到塑膠瓶裝飲料,人們日常生活遇到的食品包裝琳瑯滿目。最新研究指出,從血液、頭髮及母乳等樣本顯示,在大約1萬4000種已知的食品包裝所含化學物質裡,人體內發現3601種,連再生紙盒包裝也造成威脅。
食品包裝論壇首席科學家蒙克是這篇由瑞士與其他各國研究人員所進行研究的作者之一。論文意外發現高達1/4的食品包裝化學物種類能在人體找到,包含金屬類、揮發性有機化學物、塑化劑乃至全名「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 ,化學性質穩定且難分解,近年成為歐美關注的環境持久性汙染物)等多種會擾亂內分泌、致癌或其他疾病的物質。
刊於《暴露科學與環境流行病學期刊》的這篇論文並未將相關發現與人體病變直接連結。但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所列出的化學物質清單有助日後對健康風險的研究。
高溫會導致化學物更快滲入食物中,這也是科學家建議避免用微波爐加熱外帶容器內的食物;高脂肪或高酸性食物往往會從包裝吸收更多化學物質。裝在較小容器時因空間緊密、食物與容器內部接觸的面積越大也越容易吸收到化學物質。
雖然大部分食品包裝滲出的化學物都來自塑膠容器,但蒙克認為再生紙和紙板同樣糟糕。她解釋,用於食品包裝的回收紙張、紙板會導致非食品級的油墨沾染食品,增加化學風險。
科學家表示,需對食品包裝進行更精良的檢測,進一步規範哪些才是安全的食品包裝材料。
蒙克說:「我們須預先考慮建設性作法,如何確保食品包裝材質的安全性,然而讓我非常擔憂的是,相關思考與作為都付之闕如。」